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91)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85)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4)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省级
非遗
专题微信公号调查报告
2018.10.23
论坛
导语:刘魁立先生曾说过:“文明的推广、文化的赓续,靠传承,但是也靠传播。一种文化事项的传承,更多是传承人群的事,而有了传播,才会使它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近两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宽,队伍与机制不断健全,
非遗
传播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其中,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媒体传播成为主要渠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 2017 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7.72 亿,[1]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已成为...
查看更多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018.10.16
论坛
当前,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牢牢把握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 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用“九个坚持”统领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系统要不断增...
查看更多
书讯:《民俗学前沿研究》等
2018.10.10
论坛
一、《民俗学前沿研究》 主编: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和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 目...
查看更多
刘魁立:在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2018.10.09
论坛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摄影:李春园) 按语: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于2018年7月13-1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致辞,刘魁立研究员就大会主旨发言,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交论文并参会讨论。会后辑录了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的部分获奖论文和参会的研讨论文,贴合“技术与民俗”的主题,结集而成《民俗传承与技术发展》,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将于近期上市。刘魁立先生此番发言为论...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18.09.29
论坛
摘 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
非遗
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可以如此生鲜
2018.09.28
论坛
十年前,笔者刚刚参与
非遗
领域的报道时,结识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坐下聊起来,他会对蓝印花布的民间收藏滔滔不绝。那时,他的蓝印花布博物馆正在筹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就该
非遗
项目如何传承的话题与他进行过简单的交流,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该如何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今年,在上海设计周上再次遇到他,他为大家展示的一款印有蓝印花布图案的沙发、一袭蓝印花布的丝巾等新产品令笔者眼前一亮,原来一直让传承人困惑的传统手工艺与...
查看更多
谈“中秋”
2018.09.26
论坛
(原标题:《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主持人:路斐斐 对话人: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高 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 勃(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祈求团圆的意念深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 路斐斐: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祭月之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极具东方文...
查看更多
中秋佳节,历久弥新
2018.09.25
论坛
今天是中秋佳节,人们正以共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式欢度着这一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更是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吃月饼、赏秋月、寄相思,一轮明月给中国人带来了多少温暖和柔情。 中秋节习俗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共有26个民族以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欢度着这个节日。壮族有在中秋举办灯会的古老习俗,中秋之夜人人手持明灯走街串寨,月光下灯火闪耀;朝鲜族在中秋之夜会围在用木杆和松枝搭好的“望月架”下,推...
查看更多
艺术场视角下土家族撒尔嗬重构研究
2018.09.21
论坛
摘要:撒尔嗬作为土家族传统丧葬舞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复杂的重构过程。撒尔嗬的重构是民族文化当代重构的典型缩影。本文主要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和场域理论,通过对不同时期撒尔嗬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与细分,对撒尔嗬所处艺术场的逻辑关系进行探讨,阐述撒尔嗬重构的实践逻辑。认为位置在人们的意识中被建构出来,并且被争夺与占有,位置优先导致附加值的产生使差异表象化,推动新秩序的产生,使撒尔嗬实现重构。 作者简介...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
2018.09.19
论坛
摘要: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代表,民俗传统上世纪后半叶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文化遗产化的历程。在探索民俗保护到公约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有关“文化遗产”的几个文件,在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中表现出对民俗传统时间界定上的微妙变化:民俗从具绵延性的历史产生的文化产品变成了与历史以某种方式关联的当下实践。文章通过辨析这些文件形成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探求其演变背后的知识生产及知识/话语相关的权力过程,并指出这一演变与现代化到后现...
查看更多
1
57
58
59
60
61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