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91)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85)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4)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8.09.03
论坛
一、基本情况为了做好执法检查工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先后到抚州市、高安市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工作开展前期调研。4月底,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执法检查方案,成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领导任组长,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及省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5月28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全体会议,听取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旅发委、省教育厅、省民宗局等部门贯彻实施条例情况的汇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6月上旬,执法检查组分为2个小组,分别到上饶、九江...
查看更多
变与不变:技术世界中的定州秧歌
2018.08.31
论坛
摘 要:技术与民俗的关系是民俗学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的新生代研究者多关注新技术催生的新民俗,相对忽视了传统民俗也在被技术的洪流裹挟着前进这一事实。本文以地方小戏——定州秧歌为个案,立足于田野现实,探讨现代技术下传统民俗传播与传承的实相。以交通技术、信息技术、舞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深刻改变了定州秧歌的传播样态。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定州秧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若能化技术为己用,实现秧歌进一步发展亦不无可能。技术改变的是外在条件,不变的是口传身授的...
查看更多
保护
非遗
,从一碗手擀面开始
2018.08.31
论坛
毫无疑问,
非遗
是当下最被关注的文化名词之一。前些年,如果你要问
非遗
,人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不是专门搞
非遗
研究的,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被各种
非遗
洗礼着。譬如,你要听民歌吧,你要唱京剧吧,你要看中国画吧,你要吃中药吧,你要练武术吧。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保护
非遗
的法律、文件,国家、省市都有
非遗
项目名录和
非遗
传承人。作为普通人,关注
非遗
,了解
非遗
,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就个人而言,我对那些还没有进入各级
非遗
名录的人和事...
查看更多
“中国
非遗
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标准研究
2018.08.28
论坛
摘要: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
非遗
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
非遗
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查看更多
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
2018.08.24
论坛
摘要:湖南资兴瑶族的“还盘王愿”在遗产化过程中,其作为“文化”展示给“他者”,同时亦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统一的活动流程改变了仪式的“时间”存在。在“文化展示”中,口头叙事因文化情境的需要被“选择性”传承,仪式的“内部性”与“边界性”渐趋隐蔽,“公共性”与“地域性”逐步凸显;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群时间表述与时间观不同,当“还盘王愿”仪式被纳入现代时间观,其仪式的时序、文化空间被标准化,在标准化的时间秩序中,仪式与叙事的关联以及信仰因素会被隔断或遮蔽。遗产化的...
查看更多
数字化传播,让
非遗
更“潮”
2018.08.23
论坛
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1372项,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39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命题早已转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承
非遗
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更需要不断拓宽
非遗
传播渠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就这些现象和话题,专题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采访者:苗春,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嘉宾: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非遗
传播人人都是“广播站...
查看更多
非遗
语境下的民俗学教材创新——评《民俗学概论新编》
2018.08.20
论坛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工作推动了民俗学学科内部持续进行反省和学科建设的深思。理论与视野上的新动向,反映在邢莉等著《民俗学概论新编》中。这部新作特点比较突出,具有学科讨论的视野,具备多民族知识的交叉,适用于互动教学。 民俗研究常常徘徊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定位不明,一度面临着现实发展的困境。1978年,钟敬文起草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请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共同署名,由此推动了民间...
查看更多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
2018.08.16
论坛
摘要:本文从公共民俗学的立场出发,力图为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民间文学类
非遗
保护和开发实践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模式。通过对中国、德国和美国的三个个案的考察,抽绎出遗产旅游成为成功保护民间文学类
非遗
途径的六个要素,并将之概括为“一二三模式”:“一”代表一个核心原则,即民间文学的基本情节类型或文类特征应保持不变;“二”表示其他两个要素:1、一篇导游词底本;2、若干主题性的旅游吸引物;“三”代表另外三个要素:1、一场紧扣该民间文学类
非遗
的主题演出;2、社区和专家共同...
查看更多
如何以“
非遗
”视角欣赏传统戏剧
2018.08.14
论坛
评剧《花为媒》吉剧《桃李梅》望奎皮影《三请樊梨花》 清腔唱一曲,余音自绕梁。8月16日,吉林传统戏剧节即将启幕。那么,什么是传统戏剧,我们又该如何从“
非遗
”视角欣赏传统戏剧呢?记者龚保华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桂林。 传承在清晰 保护看力度 记者:以往,我省举办过多剧种的戏曲汇演和单剧种的吉剧汇演。这次传统戏剧节演出的剧目又都是戏曲,那么为什么称为传统戏剧节?传统戏剧和戏曲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孙桂林...
查看更多
材料·工艺·形态———传统手工艺及其关键词解读
2018.08.07
论坛
摘要:保护和振兴传统手工艺,很复杂也很简单。传统手工艺由传统与手、工、艺组合构成。材料、工艺和形态是从传统手工艺的本体概念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手工艺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去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父子、邻里、作坊在“日常”传承,这套体系是完整的。当代在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背景下,如果恢复与重建中国人自己的健康、典雅、讲究的生活方式这一设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将不是问题。 作者简介:徐艺乙(1956- ),男...
查看更多
1
59
60
61
62
63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