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摘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才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应有的面貌。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的交界,一个被誉为“最后的布依家园”的小山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板万村,坐落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年前,建筑师吕品晶带着他的团队来到这里。从打通乡村道路到排水系统的重建规划,从扶正传统吊脚楼到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协调,从村中心小学改建到布依非遗传习所的设立……吕品晶以俯身大地的姿态进行着他的乡村振兴实践。他说:“面对失落的村庄,我们需要做的远远不止盖房子这么简单...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洪济龙,陕西省艺术馆馆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论坛
当代社会,品牌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非遗品牌传播的效果,可反映大众对非遗的知晓度、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可度,因而也是当代非遗保护实践成果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对于具有商品性的非遗项目而言,品牌价值可一定程度上反映非遗资源的当代价值。在学术研究领域,老字号的品牌营销传播的研究较多,而以非遗为品牌传播研究对象还是一个新命题。笔者认为,当代与非遗相关的品牌形态有专业品牌、工匠品牌、时尚品牌、公益品牌及电商品牌五类,这五类品牌形态在提高非遗传承水平、确保...
查看更多
论坛
提要:“抢救第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之一, 而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实施的抢救性保护,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现代化、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亟待加强。其次,历时性地回顾了我国运用抢救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实践,通过一些实例凸现出已取得的成效。最后,厘清抢救性保护应树立的正确理念,并紧密联系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及运用数字技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乡村传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着被挤压,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应该成为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概括而言,提高民间信仰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功能的认识,保护民间信仰的物理空间,保护拆迁居民的社区结构,将是保护城市民间信仰、促进城市民间信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研究民间信仰有诸多的视角,或着眼于社会管理,或着眼于结构功能...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018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称研培计划)年度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2017年度研培计划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实施效果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组织上,各参与高校理念认识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合理,研培学员与高校师生持续互动,“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工作目标基本达到。学员遴选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整建制招生成为主要方式;学员回访频次和工作深度都有明显提高;宣...
查看更多
论坛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并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传承基地。此举一出,教育界和文化界都大为振奋。把基地设在高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又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从《通知》内容看,高校将围绕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
查看更多
论坛
    乌丙安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论著中,有一篇《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在新世纪初非遗保护热潮中,不单民俗学面临着思路与出路问题,整个非遗事业的推进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乌老的论著都在探讨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出路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要开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出路,就需独具一格、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和思路作引领。乌老长期从事民俗学基本理论的探索,调查采录实践、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学术领域的拓宽、非遗与民...
查看更多
论坛
乌丙安先生(1929年11月3日至2018年7月11日)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晨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这两天,这则消息已通过各种渠道被转发,但直到今天,非遗保护领域许多熟悉和曾经接触过乌丙安老师的人仍然不愿相信,这位风趣睿智、平易近人的老人真的走了。    我是在外地采访途中得知的消息。坐在回北京的高铁上,几年间和乌老师接触的一个个点滴画面不断闪现在眼前,心有不甘地问自己他怎么就这样走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