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其他新闻
首部“非遗”故事片《爱在廊桥》开拍  近日,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影片《爱在廊桥》在福建寿宁县千年古村西浦举行了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主演该剧的明星悉数亮相并接受媒体采访。据悉,该剧将于今年8月参加台湾“金马奖”的角逐。  作为首部展现国家级“非遗”魅力的故事影片,除了精心编排的剧本,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贯穿于戏中的闽东北地方剧种“北路戏”以及寿宁独特的廊桥文化。(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记者:王文)编辑:辰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秦腔落地成宛梆    内乡宛梆剧团过年,“庙会戏占很大份额。”团长刘铁民道。  据宛梆剧团提供的《五县会表——商业信息》记载:(近年来)西峡、内乡、镇平、邓州、南阳五县庙会(物资交流会),仅农历正月到四月间就有380余个。有庙会就养艺人,就养宛梆。  逛庙会是南阳人过年的大事,向神许愿、还愿,外带自己狂欢,逛庙会三部曲就是“烧香+购物+看戏”。现在庙会已减少或取消了繁琐仪式,更多的是休闲娱乐,但仍不失其在乡村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  在南阳,不同庙会的会首...
查看更多
论坛
变了味的“非遗”    大多数人有个弱点,就是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别人都贴,你不贴白不贴。假若政府也是个贴金癖,那就能搞出很大的动静,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啦,园区若干,经济林若干,样板廉租房若干,产值若干,受益者若干。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金箔贴在脸上,几乎是个堆金砌银的土财主的笑话,但此情长久,不在朝朝暮暮,依然绵绵无绝期。  近些年,一些地方的贴金方式多少有些进化。“非遗”申报是其中一种。据3月18日解放日报报道,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到传统戏剧...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了解一个民族,就去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他们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从2月底至今,“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在京城举办了近一个月,2000多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悠扬歌声、热情舞蹈,让观众了解并记住了他们和他们民族的非遗项目。     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这次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份、20余个少数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给文化遗产添油加醋其影响是毁灭性的    目前正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中,在贵州专场“侗歌声声”演出时,据贵州省某位主管领导介绍,在做好各项保护措施的同时,该省还拟举办全国范围的“侗歌大赛”,让其他民族也来唱侗歌。  侗族大歌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合唱技艺、文化内涵举世公认。侗歌当然好听,但侗歌首先是侗族人的侗歌,据侗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介绍,周围“能唱的不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春分朝阳 让世界通过节气认识中国      3月21日,春分。由北京市朝外街道主办的第四届“春分朝阳”民俗文化节在北京市日坛公园圜丘举行。“春分朝阳”的创意出自北京民俗专家赵书先生,当日,赵书先生接受了中国网的采访,谈了策划这一民俗活动的初衷。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农历二十四节气”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当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的赵书认为北京应该首先对此作出响应,弘扬中国的节气文化。他...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河南举行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赛      千年古庙会,万姓拜羲皇”。3月18日上午,淮阳羲皇文化广场锣鼓喧天,伴随着熙熙攘攘朝祖的人流,由省文化厅、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化局、淮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原古韵?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这里隆重开幕。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周口市市长徐光、淮阳县县长胡景旭等省市县领导出席开幕式,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个参演团体和参加全国知名晚报、网站庙会采风活动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  淮阳太昊伏羲祭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民间资本开始为非遗拜祖锦上添花    2006年,我省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后,打出了名气。现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成为我省著名的文化品牌。但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直是财政拿钱,缺乏民间资本注入。  受陕西黄陵县清明公祭的启发,从去年开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首次尝试市场化运作,收获颇丰。将于今年4月16日举行的庚寅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除了从仪程中拿出3炷香实行市场化运作外,还把包括全程合作伙伴、单项活动冠名等进行市场化运作。  现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河南淮阳上演洛阳非遗非遗丛书《正字戏》发行    粤政府与中大深度合作  广东省文化厅与中山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18日在中山大学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5个专业领域深度合作,以提供更好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惠泽全省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产业方面,双方将联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门人才和文化遗产产业开发与管理人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发挥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省文化厅提供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潇湘风情”――湖南省专场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六)     湖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这里生活着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本次专场演出集纳了土家族摆手舞、瑶族民歌、靖州苗族歌鼟、瑶族长鼓舞等十一个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