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   韩小兵 喜饶尼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生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生效)则在其序言中阐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
查看更多
论坛
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非遗”的启示 巩盼盼      摘要:在大众又化传播的话境下,非物质又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面临困境。一万面,利用民俗影视进行忠实记录是可行的万法,但其中凸现的司题仍值得我们思考。另一万面,影视民俗抽取了民俗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起推动作用。“非遗”的保护要借助影视手段面向大众,走出困境。     关键词...
查看更多
论坛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 吴才德     摘要:阐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涵义,分析靖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要通过法律法规保护、产业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来解决。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自2003年1...
查看更多
人物
 血汗深情浇铸艺术路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丰皮影戏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蔡锦镇        蔡锦镇,一个和“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把皮影戏当成祖业的人。虽历经贫穷磨难,依旧“衣带渐宽终不悔”,矢志不改。2007年6月,他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广参与、重互动、多体验、 促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6月14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江西景德镇市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突出互动色彩,充分展现厚重璀璨的千年瓷都文明,注重促进群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文化系统也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文化遗产保护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推出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服务,让民众切身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让非遗传承独树一帜   “你看人家做的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盘点:香港的珍贵文化记忆       香港素来以“快”闻名。无论是中环律师楼里步履匆匆的白领,还是赤腊角机场每几分钟起降一架的航班,都呈现着“亚洲都会”的城市速度。然而,当你认真探究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却能发现截然不同的古朴与雅致。多项延续百年的民俗文化,便是这份意蕴的主要营造者。     回归以来,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迄今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粤港澳在2009年联合申报的粤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端午节,我们应追寻什么     端午佳节,粽子和赛龙舟一如往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亲朋相约,齐聚一堂,除了品尝美食外,更多的则是促膝谈心、交流生活家常。   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全民法定节假日。那时便有学者和媒体提出疑虑:“相比于春节、中秋节全家团圆的美好意义和清明节祭奠先人的情感追思,端午节显得极为单薄。许多人感慨:“端午节被忽视和遗忘了!”   过去的6年里,端午节的确越来越热闹,但是似乎也仅仅停留在一个为公众提供放松和消遣的假期。人们脑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渗透到生活中的西藏非遗       提起“西藏非遗”,人们不禁会想到博物馆、展览中那些玻璃窗后精美无匹的艺术佳作。作为西藏悠久历史文化析出的晶体,“非遗”已成为西藏的一张名片,西藏文化的“骨骼”。   然而,“非遗”的本质并不是如此“高大上”的,而是源于最琐碎而鲜活的生活之中,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宝贵财富,文明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它不仅附着在精致的艺术品上,更渗透在西藏的人们的朝升夕落的“日子”里,浓缩在“衣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守望非遗70岁孤独的土楼营造者怀技艺却无处施    南靖书洋镇河坑土楼群,11米高的晓春楼前,一米六个头的张民泰显得有些微小。  晴朗春日,站在这座土楼的屋檐下,张民泰想起了40多年前自己参与建造的图景:墙模必须水平垂直放,夯杵也要垂直上下……  转瞬间,到了70岁,他已是古稀之人,刚被评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件高兴事,但他黑黄面庞里的神情,却有几分凝重——  因为,上世纪70年代后,南靖地区基本没再新建大型土楼。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非遗生产性保护:老遗产带来新财富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晋大地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丰厚的历史文化瑰宝在保护中得到发展?连日来,记者行走在这块土地上,从一个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非遗项目中,看到了山西科学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喜局面。  “老祖宗留下的‘宝藏’遍地都是。”山西文化创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贾克勤对记者说,“对有着生产特质的非遗项目,必须既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又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走产业化道路,在传承中创新。”  面拓宽:“家族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