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辛清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2月生,2015年9月去世,江苏省徐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剧一级作曲。1945年从夏声戏剧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转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学校和华东京剧团。1954年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任该校研究室作曲。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后任艺术室作曲。长期致力于昆剧音乐教学和作曲,为大量的演出剧目进行音乐创作,在昆剧音乐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为《红松林》《双教子》《琼花》等现代戏以及...
查看更多
王芝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6月生,四川省南充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次年随班转为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学生。初随张传芳习六旦,后改武旦,师从方传芸及京剧名家松雪芳。工刀马旦、武旦。1961年起在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实验剧团(1962年8月更名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78年进入上海昆剧团任主要武旦演员。1987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
查看更多
韩建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10月生,北京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师从沈盘生、孟祥生、魏庆林等名家,又向华传浩、王传淞等南方丑行前辈学戏,专攻丑角。1985年在《三夫人》中扮演张继祖,获得北京市新剧目调演表演奖。1986年在《活捉》中扮演张文远,获北京市戏曲会演优秀配角奖。为北方昆曲剧院当家文丑,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过丑角表演。代...
查看更多
丛兆桓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12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导演、一级演员。初为歌舞演员,先后任职于华北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1957年入北方昆曲剧院。曾向北昆白云生、侯永奎及南昆沈盘生、吴南青等学戏,1963年正式拜师俞振飞。习武生、老生、小生,演出作品《夜奔》《连环记》《李慧娘》等。后向阿甲、李紫贵等学戏曲导演,从张庚、郭汉城等学戏剧史论,艺术造诣深厚。导演《血溅美人图》《西厢记》《南唐遗事》《千里送...
查看更多
雷子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7月生,湖南省嘉禾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7年考入嘉禾昆曲演员训练班,后被调入郴州专区湘昆剧团(现湖南省昆剧团)工作至退休。先后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升豪、侯玉山、邵传镛。工净行,表演粗犷,比较生活化,塑造人物生动,吸收了地方戏的表演特色。因出演剧目《虎囊弹·醉打山门》而蜚声海内外,代表作品有《连环记》《包公牵驴》《醉打山门》《钟馗嫁妹》《渔家乐》《疯秀才断案》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
查看更多
陈济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5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考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曾随蔡尤本学过“教槌柏”,随梨园戏名家李小怣学过击鼓技艺,1960年拜入梨园戏名鼓师林时枨门下,系统修习梨园戏传统司鼓技艺。司鼓技艺高超,与各部门的协作能力极强,因在《董生与李氏》中司鼓出色,福建省第十九届戏剧会演特为其增设了司鼓奖。不仅精于舞台演绎,还十分注重梨园戏司鼓技艺的理论总结,参与编纂的论文收入《中国音乐词典》《艺术论...
查看更多
蔡娅治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12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16岁进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师承梨园戏老艺人许茂才,初攻小旦、青衣,1962年后反串小生,师承林树盘。音色华美,注重以唱腔刻画人物个性,精通梨园戏旦行“十八步科母”,且戏路宽广,能够胜任各种行当表演,尤以反串小生见长,曾获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唱腔会演一等奖、福建省第二次全省地方戏曲会演观摩演出大会演员奖等奖项。积极投身梨园戏传统艺术的教学工作,传承梨园戏传统剧...
查看更多
王胜利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12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考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先后师从蔡尤本、姚苏秦、陈家荐、陈德碗、李铭钳等老艺师,传承了梨园戏“外”行的表演技艺及《韩国华》《辕门斩子》《公主别》《教子》《围棋》《责李直》《摘花》《逼父》《岑鹏归汉》《士九弄》《刘文良》等梨园戏传统剧目。数十年的舞台磨砺和积累,形成了“从人物到行当”的艺术道路,表演细腻,还排演了许多新编梨园戏,多次获得省级演员奖项。2...
查看更多
王少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4年10月生,福建省仙游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14岁进入仙游县鲤声剧团,师承著名莆仙戏老艺人朱石凤,工青衣,兼闺门旦、花旦。坚守以唱腔和程式为主的传统莆仙戏剧种特色,发扬规范、细腻、精致的莆仙戏旦角艺术风格,表演技艺出色;唱腔优美,既保留了传统唱法声情并茂的风格,又运用现代科学发声,充分展现莆仙戏韵味。2000年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曾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福建省第二届“水仙花”奖优秀...
查看更多
吴陈俊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8月生,2015年2月去世,浙江省松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腔(松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1948年师从老艺人徐鸿源、周关根,主攻花旦。擅演《芦花记》《葵花记》《夫人戏》《白兔记》《拜刀记》《判乌盆》《扫窗会》《玩花记》《安安送米》《法场祭夫》《游园惊艳》等,曾于1957年、1959年两次作为代表人物参加松阳高腔抢救性录音。注重松阳高腔传承,1978年开始培养其子女吴关永、吴永清、吴永明、吴关妹等,并于次年开始培养叶祖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