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63)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18)
清单
(3477)
资源
(783)
学术
(1323)
百科
(13)
其他
(252)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道教音乐(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是道教法事使用的传统音乐,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南部闽语系分布区,重点流布于浙江省苍南县的马站镇、矾山镇、桥墩镇、灵溪镇、藻溪镇等山区,辐射至金乡镇、钱库镇等地及平阳县山区。 该遗产
项目
倡导天人和谐,借道场善举,传扬人文情怀,追求理想人生,劝诫劣质恶行。苍南境内道教起源于东吴,唐末道士马湘师徒迁居松山西壑修炼,道教音乐开始传入。宋初林倪、林灵真开创道教水南派,使荪湖成了闻名遐迩的道乡,道教音乐随之兴盛并传承不绝。 苍南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的曲牌...
查看更多
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核心流传地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境内的龙虎山,并随正一天师道的传播而广为流传,其流布区域包括长江以南各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龙虎山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 天师道道教音乐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合江西民间音乐的历史。除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广泛吸收昆曲、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形成“上清韵”“弋阳韵”“牌子曲”等具有特色的龙虎山道乐。在音乐风格...
查看更多
道教音乐(全真道堂科仪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道教信仰和仪式,源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分为正一道士和全真道堂两大类。全真道堂主要是20世纪20至40年代起由来自广东的信众建立,包括蓬瀛仙馆、通善坛、云泉仙馆、青松观、圆玄学院等道教团体。虽然信仰传承不一,但大多数供奉“全真五祖”之一的吕纯阳祖师,认同自己归属于全真龙门派,所传承的仪式内容亦大同小异。全真道堂科仪音乐是流布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道教音乐。粉岭蓬瀛仙馆、屯门的青松观、港岛区的通善坛均有专业的经生团队施演道教仪式与音乐。 全真道堂科仪所演唱...
查看更多
哈萨克族库布孜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古老的拉弦乐器,琴身为木制,由琴杆、弦轴、弓子及音箱组成。库布孜主要流传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也有分布。哈萨克族库布孜
项目
内容包括库布孜制作工艺、库布孜演奏技艺和库布孜曲三部分。 关于库布孜的起源,学界看法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库布孜的创始人与传播人皆为阔尔库特先哲。但...
查看更多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是壮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是壮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其周边的下甲、伶站、朝里、加尤等乡镇的壮族村寨也有流布。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以单人演唱为主,以铃声和脚踏声为配乐,分为伴奏乐和声乐两类,伴奏乐包括乐器击拍、肢体击拍和人声伴唱;声乐包括吟诵调、韵唱调与咏唱调三种。结构大多为一段体式,个别为二段曲式。音阶有四声音列、五声调式(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五声徵调式),节奏包括有序律...
查看更多
龙舞(浦东绕龙灯)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绕龙灯”是旧时上海浦东民众对舞龙活动的俗称,多出现在节日喜庆和求雨、禳灾、酬神、祈平安等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浦东地区的舞龙活动盛行,传统的舞龙形式主要有:布龙、纱龙、草龙、香火龙、小白龙、游花龙等。当地的舞龙队伍主要分布在各村镇、氏族及一些行帮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三林镇一批“挑行口”帮(即搬运、装卸工人)组成的舞龙队。 浦东绕龙灯是一种集舞蹈、民族鼓乐为一体的传统文艺
项目
,往往与岁时节庆、庙会...
查看更多
龙舞(龙灯扛阁)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龙灯扛阁流传在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这种传统舞蹈,在过去通常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的文化娱乐
项目
。 龙灯扛阁的“彩龙”总长25米,舞龙者为青壮年,分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一人擎珠,另...
查看更多
龙舞(鳌江划大龙)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舞也称“舞龙”,是在中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鳌江划大龙,是浙江省平阳县民众在元宵节期间,为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贺丰年而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海洋文化习俗。其主要活动区域在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影响范围遍及全县。据1925年版《平阳县志》记载,鳌江划大龙至少有百余年历史。其诞生地临江面海,因江口涌潮似巨鳌负山而称“鳌江”,是百年商埠、渔港海鲜集散地。 鳌江划大龙由当地渔民、商人、企业家选出头家,共同出资举办,保留着制作大龙、龙灯开光...
查看更多
龙舞(潜江草把龙)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潜江草把龙是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世代传承的以舞龙祈福禳灾为主的传统舞蹈。“草把龙”以舞龙的形式表现,源于先秦时期求雨的雩祭。用稻草扎制草把龙灯是稻作文化地区久远的传统,潜江草把龙灯存续着古老的荆楚遗风。清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祈禳》记载“编草为龙”。乾隆《钟祥县志》卷五《风俗》记载“舞龙灯”。乾隆《荆门州志》卷十一《风俗》记载元宵节“扎龙灯”。 潜江草把龙以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为核心传承区域,流布于潜江市境内的水网湖区以及周边地区。相传古时一条行云...
查看更多
狮舞(席狮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中国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矫健凶猛,多表演高难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江...
查看更多
1
653
654
655
656
657
131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