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47)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08)
清单
(3477)
资源
(782)
学术
(1319)
百科
(13)
其他
(2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
查看更多
壮族会鼓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是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会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包括制鼓、请鼓、开鼓、擂鼓与卸鼓等内容,以广西马山县为核心分布区。 壮族会鼓习俗形成于宋,盛行于清,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壮族是农耕稻作民族,民间流传有会鼓代替青蛙向雷神报雨讯的“通天鼓”传说,和会鼓模仿雷声驱除邪魅的“驱邪鼓”等传说。当地人常以村屯为单位汇集一处斗鼓,故后称“会(汇)鼓”。其以鼓为主角,配以锣、钹,由多人同时击打,气势磅礴...
查看更多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服饰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关于传统服饰的生产生活知识与实践。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赣州市的地理简称,主要由赣州市下辖的三区十四县一县级市组成,与粤东闽西接壤。在历史上,赣南客家服饰曾广泛分布在江西赣县、南康、于都、定南等赣南十八县(市、区)。其中,毗邻广东省的定南县保存得较为完好。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习俗也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赣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客家蓝衫即大襟衫,因其用...
查看更多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腰傣服饰,是指生活于红河上游河谷地带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元江两县自称“傣雅”“傣洒”“傣卡”的傣族人群的服饰,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因傣雅妇女用五色彩带束腰,故称为“花腰傣”。她们的服饰与清康熙《新平县志卷之八·人种志·人种图》记载的“摆夷”服饰一致。 花腰傣妇女服饰皆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做原料,使用黑心树皮、板蓝根树皮、金凤叶等原料染色,外加银泡、绸缎、五彩丝线、织锦、刺绣等装饰,由头饰、斗笠、上衣、筒裙、花腰带、脚帕、银饰、秧箩等组成。制作服饰的...
查看更多
宝卷(岷县宝卷)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岷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岷县宝卷的宣唱活动主要分布在岷县广大城乡及原明代岷州卫所辖的漳县、临潭、卓尼、宕昌、舟曲、渭源、康乐、和政等地。岷县地处秦岭西端与昆仑山东端交汇处,是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融合地带。 流传于岷县的宝卷有300多种3000多部,流行的有《泰山娘娘宝卷》《菩萨宝卷》《目连宝卷》《报恩宝卷》《仙姑宝卷》《十王宝卷》《伏魔宝卷》《城隍宝卷》等40多种。调查登记绝大多数为手抄本,蓝本多来自明代。岷县宝卷说唱...
查看更多
禹的传说(武汉大禹治水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是反映大禹在长江流域治水的神话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武汉大禹治水传说主要流传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特大城市,水资源丰富,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被称为“百湖之市”。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汉阳龟山交汇,历史上水患众多。汉阳区是该传说在武汉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并以汉阳龟山为中心向外辐射,在武汉的汉南区、武昌区、江夏区、蔡甸区等地也有所流传。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讲述的是尧舜时代,长江、汉江流域特别是武汉段水患成灾,民不聊生,大禹率众...
查看更多
谚语(哈萨克族谚语)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哈萨克族谚语是哈萨克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凝练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昌吉、哈密和甘肃阿克塞等哈萨克族居住的地方也有分布。伊犁的特克斯县是哈萨克族谚语流传和使用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哈萨克族谚语源远流长、脉络清晰,其外延不仅涵盖谚语,还包括成语、歇后语等文学体裁内容。哈萨克族谚语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4个方面:政治谚语,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尽”等,具有鲜...
查看更多
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珠穆沁长调是流传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的一种蒙古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其核心分布区为乌珠穆沁部落居住的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锡林浩特市、呼和浩特市等地也有流传。 乌珠穆沁长调是锡林郭勒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传统民歌之一,结构庞大,音域跨度大,开阔舒展,华贵典雅,装饰技巧精美复杂,尤其以悠长的气息、高音区的泛音演唱法著称。很多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作品属于“悠长长调”——“艾吉木·乌日汀道”的范畴,需要歌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才能完美演绎。乌...
查看更多
蒙古族民歌(新疆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蒙古族短调民歌是新疆蒙古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分布于新疆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区,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乌苏市,伊犁州昭苏县、尼勒克县等,尤其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最为著名。 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一部分是由长调民歌旋律简化发展而成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中国的最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毗邻,为多民族聚居区。在国内外各民族交流往来的过...
查看更多
工布扎念博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布扎念博咚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巴宜区林芝镇、布久乡、米瑞乡、八一镇、鲁朗镇、更章乡、百巴镇等地,以鲁朗镇和米瑞乡集中。林芝市巴宜区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自治区首府拉萨406公里,主要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其中藏族占多数,主要为工布藏族。工布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与工布扎念博咚相关的传统文化。 藏语中“念”的意思为悦耳好听,“扎念”即为声音悦耳的琴。扎念琴据传源于西藏自治区,具有久...
查看更多
1
938
939
940
941
942
13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