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吕金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0年5月生,安徽省蚌埠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1970年被选调到花鼓剧团工作,师从淮北花鼓戏名角牛正印、李孔兰。1973年至1975年其主演的《新人骏马》三次进京演出,并参加国庆献演,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几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及演出剧照。戏路宽,生、旦、丑俱佳,唱腔高亢昂扬,穿透力强,声情并茂,咬字吐词清晰,舞蹈功底深厚,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回龙传》中的王华...
查看更多
姜志谦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12月生,浙江省江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学演文武小生,后师从前辈艺人张新钱学演《火烧子都》等剧目,习得变脸技巧,用以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擅演《双阳公主》《双合印》《三请梨花》《悔姻缘》《火烧子都》等剧目。完整掌握“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变脸技巧,通过变脸来展现剧中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已将变脸技艺传承给毛向阳等人。
查看更多
郑兰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6年4月生,浙江省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入浙江婺剧训练班,先后师承徐汝英、周越先、姚传芗等名家,工花旦。继承传统唱法后发挥自身所长,形成真假嗓结合的科学发声法,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代表作有《双阳公主》《三请梨花》《西施泪》《牡丹对课》《僧尼会》《昭君出塞》及《双红莲》等,其中《西施泪》已被拍成电影。历任浙江婺剧团演员、团长,在艺术高峰期把舞台让给了张建敏、陈美兰等学生,又在退休...
查看更多
葛素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8年2月生,浙江省兰溪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9岁入兰溪小文化舞台,师从方华泉等人学演小生,后搭入大荣春班,得方炳环等名家指点。1955年入浙江省婺剧训练班,改学旦角,后向贾慕超(京剧)、姚传芗(昆剧)等名师请益。曾演过小生戏数十本(文武兼演,包括娃娃生),常演的角色有传统戏中的穆桂英、樊梨花、杨八姐、安安、张素梅等及现代戏中的铁梅、江水英、柯湘、银环等。在《光普卖酒》中先后与王亦凡共同创造了“踢剑”“入鞘”特...
查看更多
沈守良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1月生,浙江省余姚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传承人。1961年考入余姚姚剧团,师承商福祥等前辈艺人。成功塑造了周剥皮(《半夜鸡叫》)、焦裕禄(《焦裕禄》)、鲁迅(《强盗与尼姑》)、张自忠(《沙场泪》)、杨富康(《传孙楼》)、阿大(《鸡公山风情》)、桃村长(《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舞台形象。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参与姚剧音乐作曲,长期担任姚剧唱腔设计,与他人合作的多台剧目参加省戏剧节演出获得诸多奖项,其中《母亲》获...
查看更多
李子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3月生,安徽省太和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传承人。瓯剧作曲家。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1959年调任温州瓯剧团作曲。五十年来,发表或公演的音乐作品达百余件(首),曾为一百三十多部戏曲作曲,其中瓯剧的主要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钟离娘娘》《貂蝉》《蝴蝶杯》《玉蜻蜓》《三打陶三春》《芦荡火种》《洪湖赤卫队》《东海小哨兵》等。与陈茶花等演员在长期实践中合作,解决了瓯剧男女宫调唱腔问题,创造了〔慢垛板〕〔紧垛板...
查看更多
陈茶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1年3月生,2015年1月去世,浙江省温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传承人。12岁入“新凤玉”乱弹学馆,师从前辈名家翁凤渺、王兰香,后又入“大高星”“胜福连”“新阳春”“新红玉”等班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后更名为温州瓯剧团),先后主演了《蝴蝶杯》《昆山县令》《钟离娘娘》等多部剧目,最为脍炙人口的《高机与吴三春》被誉为“浙南《梁祝》”。与作曲家李子敏共同进行音乐革新,解决了瓯剧的男女合演问题。长期...
查看更多
胡夕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3月生,2011年7月去世,江苏省南通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童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祖父和父亲的童子戏艺术熔文武于一炉,演技精湛、自成一体,深受民间推崇。受前辈的影响和熏陶,自幼喜爱童子戏,又苦练武技,为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全面继承了前辈的表演艺术,还大胆创新,“刀圈带碗”“倒攻刀圈”“三张半平台”“抬判”等技艺均是在传统艺术中的创新之作。这些技艺又传给了其子胡德新,推动了南通童子戏艺术的传承。
查看更多
杨秀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4月生,江苏省泗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海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5年考入泗阳县淮海剧团,得到朱云兰(艺名大花褂)的亲传。1956年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成名。1959年调入江苏省淮海剧团,得到淮海戏名家谷广发的悉心教导。表演朴实细腻,嗓音明亮圆润,刚柔相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杨派”艺术,在苏北一带享有盛誉。代表作品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三拜堂》《龙江颂》《三上轿》《红楼梦》《节妇吟》等。弟子吴玲...
查看更多
吴雅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19年9月生,2016年4月去世,江苏省常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常州市锡剧团主要创始人。15岁师从老艺人高和甫学演丑角,后随王嘉大改攻小生。戏路较宽,功底扎实,长于表演,有“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之说。饰演的梁山伯、文必正、方卿、许仙等角色,都演出了同类不同型的人物特征。所演不同反派角色也都阴险有致,别具特色。特别是在《红楼夜审》中塑造的江梦升,从唱腔到表演都独辟蹊径。创造了真假声并用、男女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