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郎咸芬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5年8月生,山东省寿光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剧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进入山东省吕剧团工作,多年的实践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注重从生活、人物个性和特定的环境出发,把深切的内心体验与完美准确的程式体现相结合,形成了真实质朴、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充分运用穿透力强、委婉多变的嗓音特点,使演唱深沉含蓄、情浓韵醇、声情并茂。代表作有《李二嫂改嫁》《穆桂英》《蔡文姬》《桃花扇》《山高水长》《苦菜花》等。1998年获第八届文华表演奖。曾...
查看更多
张贤读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10月生,2019年8月去世,福建省屏南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屏南平讲戏代表性传承人。1949年起师承漈头平讲戏著名艺人张禄苏学习平讲戏表演,攻小生。精通平讲戏各行当,技艺全面,同时兼任导演,执导的演出通俗生动,基本还原了平讲戏前台干唱、后台帮腔的高腔特色和古朴传统的表演风格,多次参加各级会演,广获好评。2001年平讲戏的抢救挖掘工作开始,时年59岁的张贤读回到新组建的屏南漈头平讲戏剧团任导演、演员,抢救剧种,并在平讲戏传...
查看更多
吴天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12月生,福建省晋江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戏剧世家,自幼承继家学,7岁起随父亲吴万圣的戏班登台演出,并由父亲传授唱、念,后随陈一同习子功。1952年入泉音技术剧团,拜一代名角曾火成为师。熟悉打城戏的多个行当,表演基本功扎实,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把握,表演生动自如。代表作品《目连救母》2003年获第十二届亚洲仪式戏剧节“金小丑”奖。1990年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抢救剧目,培训演员,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打...
查看更多
宋瑞桃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8年3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夹弦代表性传承人。6岁入戏班学习,师从二夹弦第六代传人马福勤,攻小生。1945年入曹州洪艺班。1951年随剧社进入菏泽专区二夹弦剧团,主演小生。1954年始饰演主角,逐渐成长为二夹弦著名演员之一。1959年随山东省柳子戏、二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三进中南海,演出了《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等剧目。1979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查看更多
李京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9年11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夹弦代表性传承人。1945年进入曹州洪艺班(亦称共艺班,后改为曹州新艺剧社)学习二夹弦表演,师从二夹弦第六代著名演员王文德。1951年随剧社进入新成立的菏泽专区二夹弦剧团,主攻闺门旦、花旦。继承二夹弦剧种的传统艺术风格,注重唱功,深入挖掘方言的通俗运用。行腔悠扬,自然流畅,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悲不伤美,怒不伤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同时,注重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革新了...
查看更多
田爱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9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夹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师从燕丽君,主攻小生,兼演老旦。唱腔吸收了京剧、越剧等多剧种的旋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调门。音域宽广,演唱时声腔婉转,大口吐字与小嗓拖腔相结合。念白明快利落,表演细致入微,动作稳健、潇洒自如。代表作有《丝绒计》《盘妻索妻》《货郎翻箱》等。在《货郎翻箱》中饰演了一个小丑货郎,被电影《李双双》选为“戏中戏”,从此风靡大江南北。2002年办校招生,学生在首届...
查看更多
杨建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5月生,湖南省常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导演。出身梨园世家,师从管宏湘。7岁学戏,随团演出,14岁成为台柱子,16岁开始兼任导演,共主演了百余个剧目,曾多次获省、市优秀青年演员奖。在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传承教唱常德花鼓戏的三大声腔等。每年参加常德花鼓戏展演活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作品《尤二姐之死》《潘金莲裁衣》《捡菌子》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收藏。2013年至2015年传承恢复了多台大型传统花鼓戏...
查看更多
杨玉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5年12月生,安徽省郎溪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戏,师从陈爱香,先攻小生,后转青衣,掌握了皖南花鼓戏特有的唱腔和人物的细腻表演。在塑造不同时代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丰富传统唱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2004年参加“曹禺杯”全国小品小戏大赛,在现代戏《送瓜苗》中饰演秋莲,获全国一等奖。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皖南花鼓戏传承、传播工作,先后在宣城市中小学校设立兴趣班及专...
查看更多
迟秀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9月生,安徽省广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54年进入广德县艺锋花鼓戏剧团,攻旦行。师从皖南花鼓戏第三代艺人张良谱,是新中国第一代皖南花鼓戏演员。在近五十年舞台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一批闪亮的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声腔艺术风格。嗓音明丽,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表演细腻,干净利索,富有节奏感。曾进京献演和参加苏、浙、沪、湘、鄂等省市巡回演出,获安徽省艺术节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代表作有《小尼姑下山...
查看更多
周钦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5年9月生,2013年4月去世,安徽省淮北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1936年跟随老艺人张茂宣学唱淮北花鼓戏。1949年开始带徒授艺,培养学生五百余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丰富了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演戏四百多出,精通生、净行当,唱法调门独特,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表演技法有十大走、三十六中走、七十二小走、一百单八扑、九十二哆嗦。培养的学生张淑华、杨素华、黄淑荣、王秀梅等现已成为淮北花鼓戏骨干。多年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