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资讯
4月22日,在安徽宣城市泾县“四丈宣纸”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捞纸作业。(摄影:新华社记者 周牧) 近日,在宣纸产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四丈宣纸”的抄制在一家纸业有限公司启动。50余名捞纸师傅操作巨型纸帘,齐心协力,在纸槽旁进行捞纸作业。来回起落两次,动作整齐划一。随后工人们将纸帘吊起放至一边揭下,一张巨大的宣纸便捞制成功。经过晒、剪等工序后, 制成长13.2米、宽3.6米的巨型宣纸就是“四丈宣纸”。 宣纸作为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甘而可打磨漆器胎骨。 层层髹涂色漆。 安徽山黎阳老街上,坐落着一幢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宅,在这片繁华的商业街区显得格外宁静。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的工作室。一楼展厅里陈列着他的漆器作品,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炉…… 不同于北方漆艺的厚重大气,徽派漆艺以精、雅为主要特点。宋代以降,徽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剧种的发展都需要剧目作为支撑。在当代梅戏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梅开二度”“梅开三度”的目标。无论是梅开几度,优秀的剧目都是标志。在严凤英、王少舫的时代,《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成为代表他们艺术高度的剧目,至今仍然在广泛传唱,它们可以被称为梅戏的经典之作。 何为“经典”?解释和定义很多。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叙事》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定义侧重于思想著作的经典...
查看更多
要闻
4月19日至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2021年度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在陕西西安成功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梦榆、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余亚军等领导和同志出席会议, 共有来自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河流域9省区的近70...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傣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贝叶文化,它是原生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左右的结果。贝叶经是贝叶文化的载体,傣族的史诗、叙事诗手抄本皆属于广义上的贝叶经范畴。在两个傣语方言区分别流传着两部风格不同的创世史诗,即西双版纳的《巴塔麻嘎捧尚罗》和德宏的《创世纪》。这两部史诗在叙事结构、文本传承和演述方式等方面各有异同,体现了傣族先民在坚守传统文化和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再创造能力和文化取向。 【关键词】贝叶文化;创世史诗;口头传统;傣族诗...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1年4月19日至4月24日,2021年度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本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此次研修班。此次研修班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沿9省区非遗工作者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 本次研修以保护传承弘扬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重点围绕非遗保护的政策理论、传承人的权利与...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日前,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2020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研培计划——晋北耍孩儿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顺利结业,结业汇报演出在太原市华夏剧场举行。 山西晋北地区因丰厚的戏曲文化享誉梨园,作为地方稀有小剧种,晋北耍孩儿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得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被称作戏曲史的“活化石...
查看更多
要闻
4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承办,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支持单位的“文心造器——吴笠谷制砚艺术展”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开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喻剑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盛永波...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4月21日,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会暨2021年全省非遗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会议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厅党组工作部署和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研究“十四五”时期四川非遗保护工作面临形势和发展思路,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并就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了全面安排。文化和旅游厅、泸州、绵阳、南充、雅安、阿坝、甘孜等市(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6个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市(州...
查看更多
节气资讯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时间密码和智慧?我国非遗和民俗学的权威专家刘魁立日前做客上图讲座,为大家解疑答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这不仅是民俗领域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刘魁立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百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