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医正骨疗法(章氏骨伤疗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一百八十余年。章氏传承7代,在手法正骨、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方面独树一帜。 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
黄
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茶煎汤冲洗清疮,珍珠散生肌收口。第五...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石氏伤科疗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黄
浦区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
查看更多
针灸(刘氏刺熨疗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渝中区 刘氏刺熨疗法属重庆刘氏家族的医术,自清顺治年间刘氏先祖从湖广迁来重庆之时始,迄今约三百五十年,传承了十五代。 刘氏刺熨疗法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刺血术包括放痧法、刮痧法、揪痧法、挑疳法、药针法、火针法、放血法、双针一罐法等。火熨术包括滚蛋法、烧灯火、扑灰碗、趟热敷、滚药包、
黄
蜡灸、火酒法、艾灸法等。 刘氏刺熨疗法有理论依据,专科疗效,临床针对性以及操作隐秘性和药材地源性等显著特征,是中国...
查看更多
针灸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
查看更多
针灸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流传于我国西北的陕、甘、宁、青等省区,具体包括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区,宝鸡市眉县、渭南市华县、铜川市耀州区,甘肃省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青海省西宁市等。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始创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乡间名医马六懿先生所创。经过马氏家族六代人传承,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自马六懿始创至今,马氏膏药始终秉承“仁心孝世”的祖训,继承传统制膏技艺之大统,以秦岭主峰太白山天然草药为主材,将太白山草医炮制草药的技艺及道家炼丹术,融入马...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仙膏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仙膏制作技艺是广育堂流传下来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流传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历史上广育堂的良方精药行销大江南北,多地都有其分号。广育堂二仙膏用户遍及邻近市县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江苏、河北、东北等多个省份及地区,产品远销东南亚。 广育堂二仙膏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选用药材道地,炮制得法,制作精细,技艺精湛,以“上医治未病”理论为支撑,讲究滋补强身、阴阳调和。所制广育堂二仙膏可调节气血平衡,兼具扶正祛邪的功效,既能治病又能保健,为养生良品。 广育堂在实践中...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鸿茅药酒配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鸿茅药酒配制技艺历史悠久,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之一。鸿茅药酒始制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创始之初便为边塞百姓疗伤治病。1962年,国营鸿茅酒厂挂牌成立。2006年,企业改制后鸿茅药酒逐渐行销全国各地,还远销国外。 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秉承“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的大方复治原则,是“走西口”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蒙、汉医药文化融合的精髓。鸿茅药酒以人参、何首乌、
黄
芪、地
黄
、红花、藿香、菟丝子、山茱萸、肉苁蓉、麝香等67味中药材,加白酒、赤糖、冰糖等辅...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点舌丸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舌丸制作技艺这一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新绛县一带。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山西绛州城开设德义堂药铺。利用绛州商业重镇的优势,德义堂点舌丸等药品远销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四川、河北、内蒙古等地,享有盛名。现点舌丸销售已覆盖全国各地。 点舌丸,又名“梅花点舌丹”,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传统中药,用于各种疮疡初起,无名肿毒,疔疮发背,乳痈肿痛等症。德义堂点舌丸制作技艺配伍神奇,工艺独到,技法经典。其配方由牛
黄
、麝香、西红花、血竭、蟾...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
黄
丸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誉远安宫牛
黄
丸制作技艺是世代传承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主要流传于山西省太谷县广誉远。广誉远创建于1541年,自创并传承着多种时疫病防治配方及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以广誉远特有技艺制作的安宫牛
黄
丸曾畅销于广东、福建等南方省市。同时伴随着晋商兴盛,流传到陕北和内蒙古。后经在武汉汉口、祁州(今河北安国)、禹州(今河南禹县)、广州、重庆、山东烟台、陕西西安等地广设分庄分号,经营范围遍及全国,并于1916年正式成立香港分号。目前其产品已出口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广誉远...
查看更多
1
283
284
285
286
287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