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赵贵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5年3月生,吉林省农安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
龙戏代表性传承人。
黄
龙戏戏曲音乐作曲第三代传人。出身于民间艺人家庭,从小随父学习民间鼓乐艺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本地老艺人的帮带下,潜心钻研
黄
龙戏音乐及其基调音乐——本地“地蹦影”音乐。在充分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把
黄
龙戏唱腔音乐丰富成为独具艺术魅力和地域文化色彩的地方传统戏曲音乐品种。独立创作了大型
黄
龙戏、辽剧等音乐作品四十余部,先后推出了大型
黄
龙戏辽...
查看更多
吴尚德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38年12月生,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师从老艺人吴培銮、吴永贤。曾在通道侗族自治县
黄
土乡文艺宣传队、皇都侗族文化村艺术团等处任职。数十年来先后创作侗戏剧本三百多部,培养演员二千六百多人。1995年又创作了一台集侗戏、侗族歌舞于一身的精彩节目,在皇都侗族文化村演出至今,深受文艺界以及广大观众的欢迎。侗族歌舞作品《咯罗打打》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并受邀赴日演出,侗戏《雾梁情》在湘、桂、黔、鄂四省(区...
查看更多
淡文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1年6月生,陕西省府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1966年起师从民间艺人丁喜才学习二人台表演艺术,掌握了府谷二人台笛子、四胡、扬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为二人台演唱的佼佼者。演唱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抑扬顿挫,高亢明亮,韵味独特。2008年培训出两支府谷二人台社区乐队,并协助成立了府谷县
黄
河民间文化艺术宣传队。同年任新成立的府谷县二人台艺术团乐队队长。应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全国二人台民歌大赛,由其伴奏的歌...
查看更多
高桂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0年2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3年随曲剧名老艺人刘卫生学艺,主攻花旦、青衣。在刘卫生的辅导下,继承了《柜中缘》等戏。1953年考入洛阳地区文艺训练班(1978年被命名为河南省洛阳戏曲学校,1986年更名为河南省洛阳文化艺术学校)学习。1956年到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将洛阳、郑州两地区的曲剧特点融为一体。在现代戏的表演方面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将生活化的动作糅合...
查看更多
孙邦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8月生,2019年6月去世,安徽省合肥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6岁随父学唱京剧,8岁登台,14岁改唱庐剧旦角,18岁改唱小生,后又唱老生。在近70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数百个生角和旦角。唱腔吐字清晰、声调浓郁醇厚,创造了“孙派老生软调”唱腔。代表作《双丝带》1956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代表剧目《牛郎织女笑开颜》曾进京作专场演出并灌制唱片,《双锁柜》由上海电视台拍制播映。多年来...
查看更多
陈乃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11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闽剧世家,11岁进入福州闽剧院二团当学员,师承
黄
宝钦、詹剑峰等名家学习小生、老生表演技艺,不久离开闽剧舞台,直至1978年再次考入福州闽剧院。扮相俊美,嗓音洪亮,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有激情,唱腔优美有韵味,是当今闽剧界头牌老生演员。曾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等奖项。在担任福州市艺术学校校长期间,培养了一大批闽...
查看更多
冯宝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12月生,2016年3月去世,山东省郓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1950年参加郓城县工农剧社(1959年更名为山东省柳子剧团),师承王全镇、侯敬福、王传明等艺人,系统学习了柳子戏唱腔和伴奏音乐。1959年随团调省,在剧团从事主笛伴奏、唱腔设计和作曲。笛风饱满、底气充足、手指灵活。不拘泥于传统,能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善于吸收时代元素进行创作,使作品既富有柳子戏的传统风韵,又不乏时代气息。代表作有《孙安动...
查看更多
邓玉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6年8月生,广东省梅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进入龙岩汉剧团,师从王玉兰、李凤群、
黄
赛玉等汉剧艺人,工青衣,兼演小生、刀马旦。其唱腔优美、圆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被誉为“金嗓子”;刻画人物性格细腻、传神,被誉为“汉剧皇后”。代表作有《陈客嫲》《百里奚认妻》《春娘曲》《西厢记》《秦香莲》等。曾获福建省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演员奖、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唱腔会演一等奖、福...
查看更多
赵葆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8年1月生,北京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孙甫亭等,工老旦。1981年拜李金泉、何盛清为师。演出剧目《李逵探母》《赤桑镇》《遇皇后·打龙袍》,改编整理《八珍汤》《金龟记》《三关宴》,主演新编京剧《风雨同仁堂》。表演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程式,创造性地运用行当特点和表演手段刻画舞台人物形象,丰富和发展了老旦艺术,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曾获...
查看更多
张学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9月生,2012年12月去世,北京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身梨园世家,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之子。1951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王少楼、陈少武习余派艺术。1961年拜马连良为师。1964年因在现代戏《箭杆河边》中自创反二
黄
唱腔演唱了一段《劝赖子》而名声大振,被广为传唱。演出剧目《赵氏孤儿》《甘露寺》《借东风》《苏武牧羊》等,被誉为“马派第一老生”,创作排演的新编京...
查看更多
1
353
354
355
356
357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