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7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十四   
搜索
地方新闻
出席“浙江非遗生活馆”领导合影4月27日上午,2018 第十三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浙江非遗生活馆正式开馆揭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省政协副主席郑继伟、省文化厅厅长褚子育、副厅长陈瑶、副厅长健全等领导出席“浙江非遗生活馆”开幕式、并为“浙江非遗生活馆”鸣锣揭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省政协副主席郑继伟为“浙江非遗生活馆”鸣锣揭幕本届展会由浙江省文化厅、义乌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义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手工艺,有技艺与情怀,在这之外,其实还有许多识文断字的功夫。喜爱手工艺的你,是否对这些与地域、传统、习俗等有关的文字都了如指掌呢?手工君整理出了40个与手工艺相关的字,你都能读对吗?  一、女红(gōng)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二、夹缬(xié)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将织物夹持于镂空版之间加以紧固,将夹紧织物的刻板浸入染缸,刻板留有让染料流入的沟槽让布料染色,被夹紧的部分则保留本色。三...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7期:2018年4月9日—4月22日 本期信息一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项目 ▲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nbs...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青铜作品《欢乐鼓》景泰蓝《大国雄风》 金镶玉工艺品《福禄万代》“独具匠心——工艺美术四十年回顾展”于4月18日至22日走进西安,这是继北京之后全国巡展的第二站。该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展览共征集到第一至六届百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近300件(套),涉及陶瓷、织绣、雕刻、印染、金属工艺等艺术品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1979年至今共授予443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参加展...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4月18日是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既是中华民族公拜轩辕帝的日子,也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中华大地上演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欢庆这一日子。    同拜人文初祖,慎终追远不忘本    中华民族秉持慎终追远的历史传统,自古轩辕帝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初祖”。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帝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出生与建都的日子,每年这一天在新郑都会举办盛大的拜祖大典。    4月18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眼下春意盎然之际,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游客穿过一条条古巷,与优美的四都乡平田村、西坑村邂逅,在绿水青山间享受恬淡与美丽——掩映在山峦葱翠、清流潺潺中的古树、古道、古村落,斑斓的泥土瓦房,高立斑驳的马头墙,留存着岁月的刻痕;乡村特有的“慢生活”氛围,让心沉静、令人陶醉。    曾经偏远的、被人遗忘的村落,如今迎来华丽转身。“依托非遗催生的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艺术创作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激活了沉睡在松阳乡村的资源,使其成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设计:蔡华伟作为西藏文化名片之一的唐卡绘画,为外界所普遍知晓,应该说是近三四十年间的事情。而在西藏,其历史渊源至少已有1300年以上了。据五世达赖时期的《大昭寺志》记载,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就曾以自己的鼻血为色绘制了一幅班丹拉姆神像,虽然这幅作品如今已了无踪迹,但可据此推断在布面上绘制神祇造像的唐卡绘画于那时已经出现。“唐卡”是音译,即藏地卷轴佛画,受宗教启迪,为信仰服务的神本主义内容是其自古至今的创作主题。若依其具体描绘的图像内容,又可分为五项:一是佛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清明节来了,不经意之间上海老字号沈大成的“咸蛋肉松青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红。    截至4月4日,在沈大成的一家电商旗舰店,这款网红——“咸蛋肉松青团”月销量高达30707份,其粉丝数高达69.7万!天南地北吃货终于在这里汇合了。就在三年前,沈大成还只是一家不算出挑的上海地方老字号,知晓范围也不超出江浙沪。    “咸蛋肉松青团”就这么红了,从应节的传统食品,变成社交流量的当红道具。它还自带流量地“挑唆”起舆论场里南党-北党、甜党-咸党之争,用“奇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冷衣村二组苗族妇女在制作蜡染(摄影:李长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这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季节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祭祖、踏青、旅游,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生机——作为中国一个兼有农时节气与传统节俗双重身份的日子,清明节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组成部分于2016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卓绘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唐六典·尚书吏部》有规定,唐代内外官员都有“假宁之节”: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几乎每逢节气都要放假;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家、拜扫假等。清明节和寒食节由于紧连在一起,常被现代人误以为是一个节日的不同叫法,其实二者并不同。冬至后第105天是寒食节,故又称“百五节”;寒食节之后便到了清明节。在民间传说中,两个节的起始源头都是一样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