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0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十七   
搜索
论坛
摘要:中国刺绣具有多重的文化遗产价值。首先是“工绣”,手工融进人的智慧和因境而变的技能,其中的个性或人的痕迹,是规整划一、机械复制的机绣不能比拟的;其次是“画绣”,以绣为画,绣娘兼为画工,汉地几大名绣主要继承或模仿文人画和西画传统,少数民族的画绣立足于乡土,在形式构成等方面属自创民间画传统,与现代艺术灵犀相通;再次是“意绣”,即以刺绣表述和传达意义,或为叙事,或为象征,或为祈祝,或为禳祛,或为族群认同的符号,或为社会分层的标识。刺绣,是一种以针为笔,以线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1 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之惊蛰(作者:石昌鸿团队)节气概说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称“启蛰”,此时,太阳运行到经345°。2018年的惊蛰时间是3月5日(农历戊戌年正月十八)。此时大地回暖,长江流域天公作雷,雷声震动,万物萌动,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花鸟树木更是春意盎然。图2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摄影:李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台江舞龙嘘花(摄影:粟周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众多精彩非遗进行展演展示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天我国各地节庆习俗颇多,家人团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狮、放焰火,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营造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今年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组织了一系列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非遗等民俗活动,给百姓送上一道道优秀传统文化大餐。    浙江  正月十五做“春福” 元宵佳...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唐寅《元宵》水彩画《河坊霓光》(作者:施广舆)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夕”等,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9岁的法国姑娘玛丽娜·德勒福尔蒂在学习制作珠宝制作工艺“破坏狂”亚历山大立志成为钟表大师20岁的洛伊克·马迪亚斯从小就对木头“有感觉”图为纳穆尔技术与手工艺学校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不仅需要鼓励科技创新,还需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  在欧洲,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各级职业和技术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出大批科技骨干、行业带头人和熟练技术工人,为这些国家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这些国...
查看更多
论坛
    库淑兰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她在由封闭的乡土空间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过程中,其剪纸作品及人生故事被一再演绎和关注。笔者认为,除了库淑兰剪纸作品的本体价值之外,由其人生遭际和作品传播所交织生成的“库淑兰现象”,则更能从不同角度印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立体性,同时也期望引起当下社会及业界对非遗保护机制的深度反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库淑兰的关注多侧重对其个人的身世介绍及作品的本体研究方面,但是作为非遗传承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闻喜的花馍如今已经走出娘子关,走向万千百姓的餐桌,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舌尖上的河饮食文化魅力。  闻喜花馍主要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粉,经和面后,采用捏、搓、揉、拽、剪、贴等多种手法,捏出花果、人物、鸟兽等形象,再经过蒸制、晾晒、着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支健康自豪地说,对花馍最传神的褒奖就是: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花馍在闻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闻喜花馍的传承是一个母亲...
查看更多
论坛
延边歌舞团表演的朝鲜族唱剧《沈清传》    去年9月,我随全国政协调研团,赴内蒙古、青海进行了关于少数民族戏剧传承与发展的调查。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我们和乌兰牧骑的艺术家进行座谈。来自苏尼特左旗的乌兰牧骑队长达莱锡格勒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创作的蒙古剧《驼乡新传》。这是一出反映当代生活的蒙古剧,表现的是骆驼之乡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牧区生活的变化和牧民的精神面貌,其中,书写了人与驼的故事,提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的新牧区,弘扬驼乡文化等问题...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狗,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自古就有忠诚的美名。现代人对狗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为此,它们还有了独立的星球——“汪星”。人们把对这些忠诚伙伴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在了古往今来的艺术创作中。戊戌狗年已至,本期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好好聊聊人类的好朋友——狗。民俗文化中的犬犬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经久不衰的题材,有关的剪纸、年画、泥塑以及布艺制品,都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清版杨柳青年画《八百千秋》中,一肥腴儿童笑容可掬,左手抚按一只叭狗,右手高举柏树枝,图中以“叭”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源自于民间的年画,洋溢着朴野的喜气,散发着纯真的情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更近乎于人的本质和创作者的本真。它是根植于泥土、活化于生活的艺术。我国不同地区的年画,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丰富了民间创作的智慧宝库,争芳斗艳,蔚为大观。在喜度新春佳节之际,希望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可以点缀这个时代的芳华。绵竹年画:一座城市,一个符号,一种记忆袁文珂 新时代 新征程(绵竹年画)美丽(绵竹年画)  新春佳节,绵竹大街小巷五彩年画挂起来,万盏灯笼亮起来,到处一片...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