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的基础上,近年来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和“见人见物见生活”3个重要理念,推动非遗回归生活,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并与精准扶贫密切结合起来。
实施研培计划。2015年,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截至目前,累计有4.8万人通过研培实践树立了自信、得到了启发、增强了能力;学员创作生产的优秀作品和丰富产品,充分展现了广大传承人群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释放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自2016年3月起,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在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涉及刺绣、木雕、漆艺、金属锻制、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多个门类。截至目前,新疆哈密站、湖南湘西站、贵州雷山站、青海果洛站、安徽黄山站在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合作中,共研发出1000余种走进现代生活的实用产品,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文化部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参与研培计划。研培学员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传承实践能力,而且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2017年上半年该州参加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同时,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学员并带动约9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47人就业,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2万元。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哈密建立和完善了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绣协会,接收订单1.7万余件,近千名绣娘直接参与订单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湖南湘西工作站启动“让妈妈回家”计划,通过提高绣娘收入,吸引外出务工妇女回归家庭,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160余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这样一位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代表: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3月5日,在首场“代表通道”,杨昌琴向全世界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竹编脱贫致富的故事。杨昌芹来自素有竹乡之称的贵州赤水,早在2007年,杨昌芹就师从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开始学习竹编工艺,很快便成为当地一名年轻的竹编高手。2014年,赤水竹编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昌芹以此为契机,在原平面竹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让大众对竹编有了新的认识,并以此打开了竹编销售市场。为了让更多的竹农过上好日子,杨昌芹开始在家乡举办竹编培训班,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前来参加培训,使赤水的80万亩杂竹有了用武之地。如今由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已由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