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24)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2992)
清单
(1101)
资源
(441)
学术
(687)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木叶动秋声——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2017.08.07
专题报道
图1 水彩画《立秋》(作者:李大嘴) 节气概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9日之间,太阳到达
黄
经135°时为立秋,今年立秋的时间是8月7日(农历丁酉年闰六月十六日)。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暑去凉来,禾谷成熟。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三候为:“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昼夜温差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形成植物上的露...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田野调查之三: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民族乡斡...
2017.08.02
专题报道
7月24日上午,暑校的中外专家与学员一行30多人驱车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调研。从呼伦贝尔学院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大家便来到了恩阁乐达斡尔民俗风情园。由于草原经济的发展,达斡尔传统的民居及院落已经很少见了,多数牧民已经住进了砖瓦房,但其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一直被这里的牧民沿袭至今。这个民俗风情园保留了达斡尔族传统的民居及院落,是一扇展示达斡尔族传统民俗的窗口。 “清水河边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以为我爱人在歌唱,水鸟对对双双飞...
查看更多
专家共话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2017.08.02
其他新闻
近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主办,青海省非遗保护中心、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承办的2017年青海文化旅游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论坛在青海
黄
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举行。 论坛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主题,与会的全国各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分别就“文化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生态保护与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四个转变的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充分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查看更多
气韵贯长虹 梨园满春风——记京剧龚派老旦传承人吕昕
2017.08.02
人物
吕昕今年盛夏的一天,高亢悠扬的老旦唱腔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回响,古朴典雅的教室里传出阵阵掌声、喝彩声,20多位外国留学生被一位艺术家的演唱震撼。这是国家京剧院表演艺术家、龚派老旦传承人吕昕应北京大学亚洲研究学院的邀请,为留学生做的“中国戏曲中的孝道故事”专题讲座。吕昕作为龚派老旦传承人,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而收获欣慰的艺术之路,对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矢志不渝。小荷初露1978年春天,中国戏曲学校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吕昕的母亲领着对京剧懵懂的她报了名...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
黄
南召开
2017.07.31
其他新闻
图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为总结交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保护区建设,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省
黄
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有关负责同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分管领导,31个省...
查看更多
忽若秋气生——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2017.07.24
专题报道
图1 水彩画《大暑》(作者:施颖) 节气概说 每年7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
黄
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今年的大暑时间是2017年7月22日(农历丁酉年六月廿九日)。 “大暑”“小暑”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2017.07.21
论坛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发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结合农业产生特点,指导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这是一个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学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组成“二十四节...
查看更多
刘奇葆:说唱美好时代 演绎中华曲艺新的传奇
2017.07.20
其他新闻
原标题:刘奇葆在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 说唱美好时代 演绎中华曲艺新的传奇 7月19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两创”方针,不断出精品、出人才,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民族特色、服务基层群众,推动中华曲艺绽放新的光彩、演绎新的传奇。 刘奇葆...
查看更多
青海热贡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
2017.07.20
专题报道
热贡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桑斗合的徒弟在作画(摄影:王学思)同仁县热贡石雕艺人在雕刻(摄影:王学思) 热贡“六月会”(摄影:阮园成)热贡堆绣(摄影:阮园成)
黄
南藏戏(摄影:阮园成)泥塑制作(摄影:阮园成) 对于青海的热贡地区而言,农历六月是歌舞的季节,也是盛装狂欢的季节。日前,有着1400多年历史,由当地藏族、土族共同参与的最为盛大的传统民间节日“六月会”在热贡地区举行,隆务河畔桑烟弥漫、歌舞不绝、天地同乐。如今,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恢复并扩大到24个...
查看更多
“互联网+非遗”还需火候
2017.07.19
专题报道
当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互联网+非遗”自然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内,“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而被广泛讨论,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持久动力,可以说,“互联网+非遗”无论从大背景、大前提和大趋势,还是从文化实践层面来看,都将大有可为。目前,“互联网+非遗”已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文化机构、非遗企业、传承人等纷纷触网...
查看更多
1
398
399
400
401
402
54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