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人物
工作中的赵嘉福(摄影:上海图书馆肖允喆)赵嘉福在重庆传习所指导学生学习修复技艺赵嘉福在第一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上演示赵嘉福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组指导  纸质文物如古籍、书画、碑帖的修复装裱,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明人周嘉胄在著作《装潢志》中,特别强调纸质艺术品修复装裱的重要性,称“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既然干系如此重大,那么“装潢”优劣的核心因素又是什么呢?周嘉胄开宗明义指出:是人。所谓“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也...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建水紫陶、乌铜走银、剑川木雕、彝族刺绣……非遗产品给我省2017年文博会奠定了文化基调。    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怎么让它不脱离生活,让它“活”下来?记者通过文博会在非遗传承人身上,找到了一些存活“秘诀”。    提高非遗产品经济效益    非遗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如传统手工艺。    建水紫陶的名气享誉国内外,制作工艺也写入了国家非遗名录。马成林是这项技艺的传承...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源远流长,沿线“非遗”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赋予沿线“非遗”保护新机遇,两者互利互惠。目前,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联合申报世界非遗、实施非遗的跨国界跨区域传播展演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由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现实困境。对此,应从制定“一带一路”沿线非遗保护规划,成立区域性的共享非遗保护组织,加大沿线非遗的普查、认定与申报,持续推进沿线非遗的传播、交流和共享,以“非遗+”策略夯实沿...
查看更多
论坛
  开栏语:这一组文章围绕“一带一路”,主要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遗产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有鸟瞰纵论、有个案剖析,却无不指向丝路经验的总结,丝路精神的阐扬,当是对当前各界热议的“一带一路”话题的一个积极回应。   朝戈金文章从“遗产”或“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入手,辨析了这些概念变迁与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非遗保护所具有的超乎文化领域的深远意义。阿地里文章以《玛纳斯》为对象,从其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本次厦门会晤,人文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会场内外,随处可以看到中外记者通过“长枪短炮”,捕捉人文交流镜头。  镜头一:图片展  金砖文化各具特色  4日下午,金砖国家文化图片展正式开展。红色展板上,金砖五国的34幅精美图片,聚焦于五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传统。  从中国百舸争流的端午节,到桑巴舞随处可见的巴西里约狂欢节,从南非的马蓬古布韦文化景观,到印度精巧绝伦的泰姬陵,再一转眼,映入眼帘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涅瓦河,一艘悬挂红...
查看更多
论坛
歙县许村古牌坊“双寿承恩”坊。 作者供图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徽州文化重要的创造者与守护者;  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但来自同一地域——徽州;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徽州百工。  徽州百工,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承载国之匠心,创造神奇与辉煌……壹  打开历史的典籍,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穿越两晋时光,至唐宋大放异彩,于明清华光四射。  他们的创造登堂入室...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身为非遗工作者的小编,常常收到这样的咨询:“帮我推荐点非遗专业书籍吧!”看似简单的请求,但要想从万千种读物中一下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要害”,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小编特意咨询了相关专业研究者,列出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专业书目清单,快快收藏起来吧!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 王文章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该书最早于2006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是国内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开拓性、奠基性成果。全书...
查看更多
论坛
  新文化史关注当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视当代文化现象的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的评价与认识,应从百年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哲学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修复与传承,是对民众文化地位的再确认,是对地方文化传统有效重建的契机与实践。    新文化史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将当代文化活动纳入历史的考察范...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郭艺,艺术学博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传统手工艺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