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廿四   
搜索
专题报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福建省文化厅出台了《福建省文化厅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方案》,加强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推动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一是组织福建特色文化研究。组织力量对朱子理学原著、朱子传说故事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出版研究成果。继续加强妈祖文化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妈祖...
查看更多
论坛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故事哀婉又动人,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为此留下诗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中国古代盛大的七夕节,从形成到近代一直是女性追求浪漫、表达美好愿望、实现美好诉求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以“乞巧”为主要诉求的七夕节...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图1  剪纸作品《牛郎织女  七夕相会》(作者:陈耀)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晓慧,女,现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1 水彩画《处暑》(作者:施颖)  节气概说太阳到达经150°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今年的处暑时间是2017年8月23日(农历丁酉年七月初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此时老鹰开始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五谷成熟的季节到了。处暑节气之后,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已有浓重的凉意...
查看更多
处暑
2017.08.23
节气详解
斗指戊。太阳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查看更多
论坛
    摘 要:  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文化古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云南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融的良好民族文化生态。(摄影:童怀摄)制表:鲁元珍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摄影:陶明)【文创视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创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点到面,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地实施保护,也保护其得以孕育、滋养的环境,见树木见森林。近日...
查看更多
人物
   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几乎每个村寨的傣族村民都会剪纸,从祭祀用的旗幡、供品到孔雀、大象、农耕生活,一把剪刀,一辈辈传承,傣族人民的日子就这样被记录下来。2006年,傣族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后,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人的剪纸手艺从村寨走向了世界级舞台。  起源于宗教祭祀的剪纸艺术  剪纸,无论是在云南还是中国其他地区,就如同缝衣服钉扣子一般,几乎人人都会,只是剪出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1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摄影:张建林)图2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摄影:雷安平)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贵州省雷山县、平县、剑河县、台江县和湖南省凤凰县五个地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3 苗族银饰(摄影:雷安平)银饰作为苗族最喜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