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10-06 星期一 农历八月十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75)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32)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探寻青岛非遗 武林瑰宝鸳鸯螳螂拳
2014.12.23
专题报道
以动作古朴浑厚、技法丰富、无任何虚招闻名的鸳鸯螳螂拳今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鸳鸯门派精髓之一的鸳鸯螳螂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和左右双修的全面训练思想,成为螳螂拳中颇具特色的流派。 近日,记者实地拜访了鸳鸯螳螂拳第四代传承人、青岛籍老人孙丛宅。孙丛宅,1936年生人,籍贯平度。见面地点约在珠海路街道东海中路社区,此时的孙老正在用毛笔撰写鸳鸯螳螂拳拳谱,每页拳谱上画有各分解动作要领,对于零美术功底的孙老来说肯...
查看更多
揭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粒安宫牛
黄
丸的诞生
2014.12.17
专题报道
北京同仁堂等单位申报的安宫牛
黄
丸制作技艺,已获批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中药急救药丸,到底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记者来到同仁堂公司生产车间,见证了一粒安宫牛
黄
丸的生产全过程。 传承216年 选材极苛刻 中成药生产必须要依照处方。同仁堂的安宫牛
黄
丸使用的是老方子,这个方子到底有多老?北京同仁堂集团顾问金霭英老人告诉记者,“216年了。”安宫牛
黄
丸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根据古方“牛
黄
清心丸”多次调整加减药味所成。安宫牛
黄
丸具有...
查看更多
“非遗校园传承研究”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4.12.10
其他新闻
12月5日,在京城名校北京一零一中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学术研讨会”。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课题组顾问郭永福,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教育部《音乐》教材主编、课题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吴...
查看更多
黔湘桂三省区百支歌队唱响侗族大歌传承“非遗”
2014.12.02
其他新闻
贵州从江县鼓楼广场,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多个声部和谐统一,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合唱形式拉开了这场“天籁之音”歌赛的序幕。随后,各参赛队按20人一组登台,分少儿组和成人组比拼歌艺。 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28日至29日在从江县举行,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通道县、广西融水县的101支歌队2200余名歌手参赛。 据了解,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族聚居区...
查看更多
黔湘桂三省区百支歌队唱响侗族大歌传承“非遗”
2014.12.02
10周年媒体报道
贵州从江县鼓楼广场,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多个声部和谐统一,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合唱形式拉开了这场“天籁之音”歌赛的序幕。随后,各参赛队按20人一组登台,分少儿组和成人组比拼歌艺。 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28日至29日在从江县举行,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通道县、广西融水县的101支歌队2200余名歌手参赛。 据了解,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
查看更多
天津非遗保护:融入创新设计 唤醒传统之美
2014.12.01
专题报道
开辟非遗高端之路 更新津门文化标签 说起一座城市,人们首先会想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那么,海河畔、塘沽口的天津有哪些文化标签呢?人们耳边可能会响起嘹亮的京韵大鼓,驰名八方的相声曲艺,眼前浮现街头热腾腾的煎饼果子、薄皮大馅的狗不理包子、酥软香脆的十八街大麻花,老美华、盛锡福是天津人身上“穿戴”出的老字号,风筝魏、泥人张是人们赏玩的工艺品……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标签,渗透进天津人的衣食住...
查看更多
湖北:非遗生产性保护的“1+X”
2014.11.18
专题报道
运算方式里最基本的是加减乘除。从湖北多个地方的实践来看,将运算方式运用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最多的应是加法,又以“非遗+民俗博物馆”“非遗+高校”“非遗+研究所”为代表。这3种加法,在让许多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投身非遗事业,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非遗+民俗博物馆 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在恩施市女儿城土家风情民俗博物馆内,两位青年抬头...
查看更多
当代唐卡艺人的生存状态
2014.11.15
专题报道
古老技艺面对新困局 青海热贡地区的吾屯,现在成为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以传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唐卡画技艺闻名于世。唐卡是藏传佛教修持以及传播的法门之一:画在布帛之上的神佛,在方寸间蕴含整个佛教的义理。诸神佛的形象、姿态、手印甚至法器,都有佛经上的依据。唐卡画师必须了解所有规范,也必须彻底遵守这些规范。 从前,吾屯的唐卡画师是“无名的造佛者”,他们凭借精湛的画技,在广大辽阔的藏区乃至东土与西域间穿行游走,既为家族赚取生活所...
查看更多
说唱艺术活态传承是关键
2014.11.15
论坛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传承存续至今,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见、珍贵的艺术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些地方,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涉及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体制等。 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中国的说唱类艺术共有345个曲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演出过的400多个说唱曲种当中,如今仍然能够演出的只有不到80个。这不足80个曲种当中,除了相声、评书...
查看更多
傣锦之美——访傣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儿甩
2014.10.31
人物
傣锦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极富民族特色,图案以大象、孔雀、热带植物和宗教花纹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颜色是红、白、黑三色,制作精美,但工艺相当复杂。 在西双版纳寻最好的傣锦,所有人一致回答,去找玉儿甩吧。玉儿甩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据说她的作品一眼就能和别人的区分开来。她今年57岁,住在嘎洒镇的曼娈典村,她家院墙上灰底白字横排挂着“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传习所”的字样,看起来好像一座掩映在碧水山林间的艺...
查看更多
1
438
439
440
441
442
54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