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其他新闻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须防"人死艺亡"后继乏人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月谈记者从今年两会现场了解到,不少代表、委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抢救问题联名提交议案、提案,或在小组讨论会上提出意见、建议。     民盟中央:传承中华民族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相对费时、费力、艰苦的工作,资金投入后不能很快看到成果,又不会产生很...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社科院民族学专家表示中国藏语文在传承发展中走向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4位民族学专家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族学研究,特别是藏学研究的人员,他们见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国藏语文在传承与发展中走向现代化。  来自藏区牧民家庭的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扎洛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最高社科研究机构――社科院进行了5年古籍整理工作,后来在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他每年不仅要到全国的藏区做一个月以上课题研究,而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3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人转老艺人李秀媛因病离世,而她所能演唱的60余部二人转剧目只来得及用视频保存了3部。    2008年2月,一个喜讯从北京传来,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著名二人转老艺人李秀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当代表这一荣誉与责任的大红证书还在来路上匆匆而行时,李秀媛却于3月13日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69岁。沉甸甸的证书追赶不上逝者的脚步,传承的重任失去了一个称职...
查看更多
人物
泥巴在手 捏嘛像嘛:一个家族五代人的艺术传承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说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在天津把泥人捏成传奇的民间艺人张明山,津门百姓赞叹他手艺精妙,“捏嘛像嘛”,在1844年张明山18岁时,喊出了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号。     过了164年之后,在雪后初霁的北京城,记者见到了“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錩。     红毛衣,牛仔裤,一头乌发,说话斯文,笑容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盛世春天两清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谈清明节的文化含量梁永琳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国务院颁布新的节假日放假办法以来,3个新增放假日的第一个。面对“新”清明的第一次放假,我们应该如何过?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它的文化意义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请他谈谈有关情况。 香港舞蹈团表演的舞蹈《清明》 宋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局部)  记者:一提到清明节,人们都会下意识地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诗,特别是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回应质疑 “祭”大典是否真需要国家办?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一波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公祭帝陵,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活动,如果交由国家来主持,将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人心和力量,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       今年两会期间,李晓东、李冬玉、于小文、王二虎等部分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和众多质疑。周一波的这一表态,正是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的来源与习俗    下月初,我们将迎来首次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什么是清明?    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才子佳人的一次邂逅……    在古代,清明节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清明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吟咏当中独占鳌头。同样的清明诗篇,面对风中飞舞的梨花,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北京雕漆的市场生存状况 丛玲玲前  言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到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雕漆的发祥地在四川、云南一带。元、明两代才传入北京,技艺逐渐完美成熟,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明代,北京官办特色的工艺作坊“果园厂”所生产的雕漆器,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造型庄重大方,雕刻技艺圆熟遒劲,形成了风格。到了清代,雕漆又有新的发展,纹样严谨细腻,极重刻工,雍容华贵,风格与明代不同。光绪二十七年(1910 年) ,匠师肖乐安等在中剪子...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陈智林代表:变脸≠川剧     四川省川剧院这两年可谓风光无限,一出《易胆大》,一举拿下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文华大奖。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又作为川剧的传承人,领取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说起川剧,陈智林代表就劲头十足。对于目前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他也一一爽快作答。  变脸≠川剧   “变脸只不过是川剧的表演技巧之一,这几年却被炒到了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很多人一提起川剧,马上就想到变脸,好像变脸就是川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手工刺绣魅力何在         在传统农耕时代,刺绣曾是中国妇女必备的一项“女红”技能,女性借助刺绣养家糊口、颐养性情、装点生活、传情达意,是她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自作自用的刺绣而言,其图样设计(选定、配色)与制作往往同是作为制作者的女子自己一人。    在当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大机器生产替代了绝大多数实用品的刺绣制作。当手工刺绣不再是女性生活的必要功课,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当代手工刺绣所表现的内容,在主流上也就不可能是其各自...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