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民俗、戏曲和年画中的七夕节  薄松年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去年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其悠久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因素。七夕节的中心文化内涵是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引发出来的情结,它从萌始到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华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一    牵牛和织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从先秦时期就已将之拟人化。《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出现了对银河和牵牛、织女的简单描述...
查看更多
论坛
 民俗、戏曲和年画中的七夕节  薄松年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去年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其悠久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因素。七夕节的中心文化内涵是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引发出来的情结,它从萌始到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华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一    牵牛和织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从先秦时期就已将之拟人化。《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出现了对银河和牵牛、织女的简单描述...
查看更多
中国式申遗
2007.08.04
其他新闻
中国式申遗   一方面,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另一方面,一个项目一旦被列为世界遗产,就会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突破口。当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时,便很可能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短视逻辑,直接导致文化的边缘化,在无节制的利欲面前,即便博大精深,也不能避免其衰落的命运。如若任其发展下去,不要说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会越来越多,就是中华文明整体“申遗”也不会出人意外。【现状】  在中国式申遗的框架中,各地申报的世界...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2006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    昨天(7月3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综合类十大流行语之一。    2006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文化遗产有了法定的节日――国务院从2006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保护好还是原生态好       报载,《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政府近年来提出这样的口号:让《阿诗玛》回到民间!为此,该县启动了“《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由县财政拨出保护经费培养传承人。尽管此前《阿诗玛》有了许多整理文本,但它代替不了民间艺人的撒尼月琴弹唱,因为《阿诗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的确,由于青不接后继乏人,《阿诗玛》在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完整地说唱这部叙事长诗了。因此,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我们该传承什么?     扬州新闻网讯 (记者 肖固 陈跃 晔敏) 近期,本报对扬州第一批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报道,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表示,看得过瘾!希望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了解扬州的“非遗”、“非遗”保护与经济、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情况。   昨天下午,本报专门邀请了这六位大师以及非遗保护中心、工艺美术行业的专家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碰撞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文脉”,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非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扬...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别让申遗成为功利投资     新华报业网讯   中医、上海旗袍、北京方言、王麻子剪刀……申遗大军中的新面孔在不断增加,各地申遗热情持续高涨,相对于过去不懂得珍视与保护文物的岁月,今天的申遗热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件幸事;但同时,狂热的背后存在着急功近利、开发过度、重申遗轻保护等一些隐忧,值得我们反思。    功利申遗,导致轻视管理与保护  “申遗热总体上会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有些申遗是为了提升地方知名度,拿块牌子搞旅游搞招商,安徽古村落的申报成功...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针对“我国6处世界遗产被亮牌”等不实报道国家文物局表示 我国没有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名录        中国文化报:这两天,正当人们为我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兴的时候,有媒体报道说,我国三江并流、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6处世界遗产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亮“牌”要求整改,主要原因是三江并流周围生态破坏严重、布达拉宫周围大修之后破坏整体环境、故宫天坛等大修与国际要求不符合,等等。一时间,“我国6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确定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5项),现予公布。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做好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人文奥运”丰富内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民间文学...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北京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6月27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分为10大类105项,其中东来顺等中华老字号占了榜单的1/3。此外,民间文学项目首次填补空白。     第二批名录包括民间文学12项,民间音乐3项,民间舞蹈8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3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8项,民间美术12项,传统手工技艺39项,传统医药6项和民俗9项。其中,备受关注的北京评书、评剧、蹴球(踢石球)等项目悉数入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