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赛龙舟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      赛龙舟是铜仁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传统游艺体育活动。铜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侗、仡佬、满等多个少数民族。铜仁因水而兴,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依锦江下洞庭、入长江。在古代,这里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贾云集”,素有“东门户”之称。自古以来,象征着团结精神与竞争意志的龙舟竞渡,便是铜仁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   每年四五月间,天气回暖,各村各寨的村民便将搁置了一年的龙船“油”上桐油,画上...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河阳戏,是流行于沅水上、中游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有“上河(怀化)”“北河(张家界)”诸流派,因流行于沅水上游(上河)而得名,约在二百年前成形,流布区域包括湖南省怀化市所辖的鹤城区、中方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所辖的绥宁县,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天柱县、黎平县、锦屏县、镇远县和三穗县,以及铜仁市所辖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深受汉、苗、侗、瑶、土家等多民族民众喜爱。 沅水上游区域历...
查看更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剧团      剧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琴”、“贵州弹词”,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剧”。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基本曲调。伴奏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等。剧唱词以韵文为主,沿用讲唱文学“三三四”或“二二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单位或地区:贵州省石阡县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地。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庆坛又叫“庆坛神”,是长期流传于贵州省金沙县长坝乡一带的仪式性民间戏剧。庆坛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于明朝末年传入贵州省西市,清乾隆年间开始在长坝乡出现。 庆坛与道教中“道德派”有渊源关系,因表演形式相类也被称为“端公戏”。不同的是庆坛分为文坛和武坛,是一...
查看更多
花灯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花灯剧团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载歌载舞、有说有唱,并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形式。花灯进入贵州后,吸收了贵州本土的语言、音乐曲调等,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贵州花灯。西花灯戏,是西北地区花灯的代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流行于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市地。   20世纪初,西花灯加入了武功表演、音乐曲调“桐子树”、舞蹈耍双扇、衬词运用等艺术表现形式,在贵州其他几路花灯已不常见,独具西特色。代表剧目...
查看更多
花灯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弥渡县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北、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十多种演...
查看更多
花灯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元谋县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北、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十多种演...
查看更多
花灯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姚安县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北、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十多种演...
查看更多
花灯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花灯剧团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北、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