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花灯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独山县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北、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思南县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因地域文化的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
查看更多
汉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并夹用马锣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剧剧...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常德市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东一带,1986年更名为武...
查看更多
阿妹戚托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妹戚托”为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西南州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兴仁县、普安县、盘县等地的彝族居住村寨,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主要流布区域。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也用于“彝年节”“火把节”等节日,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现今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彝族为白彝支系,其族群于明洪武年间从云南省等地迁入,阿妹戚托也随彝族先民迁徙而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彝族人口述,阿妹戚托是古代...
查看更多
彝族铃铛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赫章县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那时,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士风采。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铜鼓舞是我国壮族、彝族、瑶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它来源于文山壮、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铜鼓舞表演时,鼓手有节奏地击鼓,通过鼓点节奏的变化引起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铜鼓舞中的集体舞有多种队形,男女青年可以围成圆圈,也可以排列成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者情绪随舞蹈而起伏,舞法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舞蹈场面欢快动人,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雷山苗族...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为“惹捱德亘”)是用芦笙为伴奏、自吹自舞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蒙洒”苗人(苗族川滇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世居村寨的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依存丧祭仪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其流布区域位于普安县的北部,属于北盘江南岸地区。 “蒙洒”苗人在西北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流域的群山中,以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被称为“歪梳苗”。据贵州省《普安县志》记载,“蒙洒”苗人明末迁至普安。明人倪略《南昭野史...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