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19)
机构
(0)
政策
(12)
资讯
(363)
清单
(129)
资源
(23)
学术
(73)
百科
(0)
其他
(1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人”——莫厌学
2015.01.30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
黔
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遗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人粟田梅的“锦绣人生”
2015.01.22
人物
“侗锦图案的民族风格鲜明,色彩亮丽和谐,品质高雅凝重,编织工艺非常独特。”在湖南通道县雄关侗锦坊内,头裹灰色锦帕、年过5旬的侗族妇女粟田梅,向游客介绍“国宝”侗锦。 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侗锦图案大多取材动植物、器皿等造型,反映侗族的审美情趣及追求天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 位于湘、桂、
黔
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是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区。2008年...
查看更多
国乐与“非遗”激情碰撞
2015.01.12
其他新闻
由中央民族乐团与
黔
东南州歌舞团联手打造的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1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次亮相,上演了一次国乐和“非遗”的激情碰撞。 据悉,《行歌坐月》及其系列文化活动,是侗族有史以来最大的剧目,也是中国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大歌题材剧目,60多名来自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队的“非遗”传承人参与了演出。 该剧整合了中央与地方资源,用国乐与侗族大歌创新融合的方式,使得两种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将充满意境美、舞台美、服饰美、音乐美...
查看更多
黔
湘桂三省区百支歌队唱响侗族大歌传承“非遗”
2014.12.02
其他新闻
贵州从江县鼓楼广场,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多个声部和谐统一,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合唱形式拉开了这场“天籁之音”歌赛的序幕。随后,各参赛队按20人一组登台,分少儿组和成人组比拼歌艺。 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28日至29日在从江县举行,来自贵州
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通道县、广西融水县的101支歌队2200余名歌手参赛。 据了解,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族聚居区...
查看更多
黔
湘桂三省区百支歌队唱响侗族大歌传承“非遗”
2014.12.02
10周年媒体报道
贵州从江县鼓楼广场,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多个声部和谐统一,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合唱形式拉开了这场“天籁之音”歌赛的序幕。随后,各参赛队按20人一组登台,分少儿组和成人组比拼歌艺。 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28日至29日在从江县举行,来自贵州
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通道县、广西融水县的101支歌队2200余名歌手参赛。 据了解,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
查看更多
深山苗医 传承非遗
2014.11.13
人物
回到家中王增世开始整理采来的草药。他家门口挂着“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匾牌。 这是他的家,也是他治病救人的地方。 父亲去世后,20多岁的王增世开始为乡亲们治病,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他采摘的这个药物叫“豆佳”(苗语),可以用来治疗肺结核。 中午时分,空气不再那么潮湿,王增世赶紧晾晒草药。 他十八岁的儿子在凯里市一所学校读书。王增世希望儿子把自己的苗医药知识传承下去, 但儿子想学西医,希望能将父亲的苗医药知识结合起...
查看更多
苗家传承人探索非遗保护思路
2014.10.23
专题报道
苗绣传承人王金花展示苗族节日盛装绣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吴昌华参展作品 《富贵花瓶》。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潘柔达展示芦笙制作工艺。 精雕细琢的银质花瓶、华美大气的苗绣凤冠、汇集巧思的改良芦笙……前不久在贵州凯里落幕的中国银饰刺绣博览会上,几位苗家“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成为展会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的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也是“非遗”资源大省。此次参展的几位苗家“非遗”传承...
查看更多
丹寨古法造纸:从大山走向世界
2014.10.23
专题报道
在蓝天白云、静谧如画的石桥长廊前,一条S形绕寨脚流过的南皋河清澈见底,两排苗族木式吊脚楼临河而建,在鹅卵石铺就的纸街巷道里,古法造纸作坊随处可见,用石桥纸制作的各色灯笼、彩色相框、艺术纸伞、书画用纸成为来往游客的选购“对象”。 地处中国西南部
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以留存完好的苗族古法造纸技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法造纸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全村现有250户村民,95%以上是苗族,村里大多数人都...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在京展出
2014.07.15
其他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在京展出展出的剑川木雕 张丹摄工艺美术师现场展示剑川木雕的工艺流程 张丹摄 3月7日,“滇西奇葩—云南大理·剑川木雕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来自“中国木雕艺术之乡”云南剑川的100多件木雕作品。 本次艺术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主办,展出了木雕实物作品涉及30多个种类,共100多件,皆为剑川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和遴选结集而成,以明清木雕、建筑木雕、陈设性木雕、实用性木雕、和旅游小件为主...
查看更多
脸子:雕出来的屯堡文化
2014.07.15
专题报道
脸子:雕出来的屯堡文化 在贵州流传几百年的安顺地戏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一带,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这里的人历经600年的沧桑,恪守着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由屯堡人世代传承的安顺地戏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戏演出时佩戴的面具,屯堡人称其为“脸子”。看过地戏的人都知道,没有脸子就演不成地戏,所以脸子是安顺屯堡地戏的核心载体。 屯堡文化与地戏 要弄清脸子,先要了解什么是屯堡文化、什么是...
查看更多
1
51
52
53
54
55
6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