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满文、锡伯文书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文、锡伯文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察布查尔县、博乐市、塔城市等满族、锡伯族居住区是其主要流布区域之一。 满文的起源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满族审美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发展出包含正、草、隶、篆等多种字体的满文书法体系,如刚劲有力的楷书碑文,飘逸洒脱的行草书字帖,美观大方的篆书牌匾,行如流水的行书手抄本。 18 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从东北迁至新...
查看更多
蒙古文书法
2018.12.14
蒙古文书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文书法是自蒙古族创造自己的文字以来、逐渐形成并完整传承下来的一种书法形式,在我国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蒙古族居住区域。 在现代铅印和电子打印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主要用毛笔书写,在这一书写过程中,蒙古文书法自然而然地形成。如1225年间写成的《成吉思汗石书》,蒙哥汗的《释迦院碑记》,1334年建于云南省玉案筇竹寺的《云南王阿鲁石碑》,1580年俺答汗为贡马呈送明朝神宗皇帝的蒙汉文合璧手写体...
查看更多
传统玩具(郯城木旋玩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郯城木旋玩具,俗称“耍货”,因其大多数部件在旋床上旋制而得名,是一种集民间绘画、手工技艺为一体,供儿童玩耍的传统玩具。郯城木旋玩具发源并主要传承于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影响辐射至江苏省北部、山东省南部等周边地区,销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型庙会。 郯城木旋玩具创自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樊氏族谱记载,樊氏七世祖樊木是木旋玩具的创始人,他根据手拉钻的原理,创造了旋床,开始制作木旋玩具,至今已传承了15代。 郯城木旋玩具共5大类,100多个品种,分别是摆...
查看更多
琥珀雕刻
2018.12.14
琥珀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琥珀雕刻流传于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新抚区、顺城区和东洲区,坐落在望花区的“煤精琥珀博物馆”“古城子琥珀一条街”以及新抚区的“抚顺琥珀精品艺术馆”“抚顺琥珀研究所”“中国琥珀城”是抚顺琥珀雕刻制作的核心区域。 琥珀雕刻具有原料和工艺的特殊性、鲜明的地域性、作品的天然性、制作的灵活性等典型特征。抚顺琥珀雕刻制作全凭艺人的灵感和经验,就地取材、以料定稿、因材施技,以“闪展腾挪”的设计和“避炸隐裂”的技艺,对充满裂纹的琥珀进行雕刻。艺人边切削、雕刻,边清理粉末,使...
查看更多
彩砂坛城绘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坛城是佛教曼陀罗或坛场的梵文音译,坛城的制作则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之一,以手绘、铜铸、沙砌、木雕等方式,表现平面或立体的佛国世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是彩砂坛城绘制技艺的主要流布区域。 彩砂坛城绘制以佛教教义为基础,以想象的佛国坛城为蓝图,以精美彩砂为颜料,遵循严格的制作工序。其所绘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最能具体揭示藏传佛教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每逢大型佛事活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的僧侣们会用数以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
查看更多
毕摩绘画
2018.12.14
毕摩绘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毕摩绘画,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的彝族民间,以四川省大小凉山彝族居住区较为集中,而大小凉山又以美姑、昭觉、布拖三县流传较多,其中美姑县为公认的核心传承区,被誉为“毕摩文化之乡”。美姑县毕摩绘画主要流布于巴普镇、拉木阿觉、依果觉、合姑洛等乡镇的200多个村寨。 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经书插画图解,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是彝族远古绘画艺...
查看更多
水陆画
2018.12.14
水陆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陆画是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神像画,河北省广平县是其流布区域之一。水陆法会是佛教寺院举行的一种佛会仪式,是“三教合一”背景下产生的民俗现象。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已成为一种民间信俗活动,水陆画便随着水陆法会的流行出现于广平。 水陆画有轴画、壁画等,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佛教、道教诸神、民间诸神,还有三教九流、六道四尘、地狱鬼众、神话传说、水陆缘起等。水陆画中一般都有地藏菩萨、十大冥王的形象,是中国人万物有灵宗教观念在绘画艺术上的生动反映。 水陆画虽不...
查看更多
抽纱(潮州抽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抽纱是一种借助专用工具、按照图案纹样、利用适合布料及纱线进行各种艺术处理的工艺美术品。19世纪60年代,广东潮州作为通商口岸开放,西方刺绣抽通工艺传入,与本地刺绣技艺相结合,促成了潮州抽纱的产生。潮州抽纱初始流传于潮州城区,随着对外销售的发展,外延至韩江两岸、潮安平原、凤凰山区、黄岗河流域等乡村集镇,部分品种技艺先后向粤东地区的揭阳市、汕头澄海区、潮南及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辐射。 潮州抽纱主要有台布、被枕套、手巾、屏风、挂件等40多类产品,可分为刺绣类、抽...
查看更多
抽纱(汕头抽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抽纱是一种借助专用工具、按照图案纹样、利用适合布料及纱线进行各种艺术处理的工艺美术品。19世纪60年代,广东省汕头市开埠通商后,抽通工艺被外国人带入中国,抽纱开始在汕头流传并随生产及销售规模的扩大逐渐发展,向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等乡村、市镇流布。20世纪80年代初,抽纱品生产区域和艺术传播扩大为整个潮汕地区,覆盖闽粤交界的潮汕平原,并继续向相邻地区的陆丰、海丰一带发展。 汕头抽纱包括抽通类、绣类、编织类、补布类和拼接类,各个类别中包含很多工种,每...
查看更多
布糊画
2018.12.14
布糊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糊画源于满族传统“补花”艺术,是在继承清代皇家宫廷传统贴布艺术基础上,集绘画、堆绣、绢人、浮雕、唐卡、刺绣、裱糊、布贴画、剪纸、景泰蓝等众多工艺之大成的满族传统民间技艺,流传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布糊画一画作成,须经绘样、分解、制版、整型、配料、布糊、组装、装饰、成画等9道手工工艺流程,用料繁多,以绫、罗、缎等真丝面料为主,还有其他如木料、纸板、海绵、绢花、首饰等百余种。布糊画以“补花”为母体,变补为糊,取众多传统工艺精髓,推陈出新。 布糊画自形成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