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访著名舞蹈家刘金吾:当下民族舞蹈危机重重    编者按: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到来,“非遗”保护成为全国热门话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保护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保护得更好?为此,半月谈记者专访了著名舞蹈家刘金吾。     “我们的根应扎得更深些!”    刘金吾,曾任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任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舞蹈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    这位73岁的漂亮老太太,对中国的民族舞蹈总是投...
查看更多
论坛
海南非遗保护之路:为提灯人亮一盏灯    王妚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月3日,当得知这消息时,85岁的她正躺在琼中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她是我省11位传承人年龄最大的一位。当41岁的刘香兰知道自己被确立为国家级传承人时,她正在和她的姐妹在自己的黎族织锦第一村里织锦,她是11位传承人之中最年轻的一位。    今年6月,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公布,海南省王妚大、刘香兰等5人榜上有名,至此,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有11人...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回“家”的路,再难也要走 羌笛演奏(本网资料图)     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国际论坛的主题是“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羌族文化生态的抢救和重建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特别关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政府的集中抢救与保护使它成为非遗保护的典型案例,成为全世界非遗保护专家关注的焦点。  灾难虽然破坏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样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灾后5个月――200...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应避免短视化倾向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6月1日开幕,这一届“非遗节”的主题是“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非遗节”期间举办的天府大巡游等活动,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绚丽璀璨的民风民俗、民族风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让人们再次思考如何更好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07年在成都参加首届“非遗节”,两年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持续关注过程中,笔者欣喜地看到“非遗”保护日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查看更多
论坛
 “饮食申遗”:文化保护还是商业逐利         5月28日,农历5月初五,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城市乡间粽香四溢,纪念活动此起彼伏。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为这个端午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2005年6月,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28项,涉及保护单位2110个。全国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工作也在各地推进。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个...
查看更多
论坛
 端午申遗先“自我PK”      5月27日一早,与三峡大坝隔江相望的茅坪镇徐家冲港湾岸边,下着濛濛细雨。古老的龙舟竞渡传统依旧浓厚:人们随着龙舟的鼓点,一边深情地唱和着纪念屈原的歌谣,一边缓缓把粽子投入江中。    这是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每年纪念屈原、过“端午”的一幕。一场连绵细雨,满城粽子、艾叶清香,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思念。  而早在5月26日傍晚,远在韩国的江陵市也举行了2009年“端午祭”。在江陵市,人们将传说中的大关岭城隍神...
查看更多
论坛
守望羌笛声里的灯火董  阳    风中羌笛,是否悠悠依旧?千年古歌,是否悦耳如初?六月的四川,如约迎来“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震后的羌寨,投向一个古老民族的心灵重建与文化复苏。  “羌”,甲骨文中唯一关于民族的文字。羌族,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汶川大地震让这个历经千年风雨的民族遭遇劫难,在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30万羌族人口近1/10被夺去生命,北川文化馆受损严重、北川羌族研究所的民间老艺人八成遇难。  一部人类文明...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生态不需“打造”    在目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着所谓“打造”、“营造”文化生态的做法。我觉得, 一些所谓的“打造”、“营造”就是折腾,既折腾钱也折腾人,劳民伤财。如果文化生态用这种方式保护下去,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  什么叫文化生态,就是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像端午节一样,到过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菖蒲开始,包粽子啊,赛龙舟啊...
查看更多
论坛
对加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思考 赵丽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中发布的最新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
查看更多
论坛
请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在沪畅谈民族音乐如何走向世界     “现在一说对外交流,就要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似乎金色大厅是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昨天,在上海“世界音乐周”的相关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针对中国民族音乐如何走出去所作的发言,让许多听众在短暂的惊愕之后,开始思考他的观点和他所提供的事例。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观点虽然尖锐,但对中国民族音乐真正走向世界是有意义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