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立夏
搜索
楚剧 
2018.12.14
楚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楚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
查看更多
庐剧(东路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东、中、西三路。东路庐剧以芜湖(江南)、和县(沿江)一带为中心。它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武功,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和县庐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东路庐剧...
查看更多
庐剧
2018.12.14
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
查看更多
庐剧
2018.12.14
庐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合肥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镇江市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上海也有扬剧的演出。扬剧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20世纪初,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趋于繁荣,镇江、南京、扬州的扬剧演出盛行一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扬剧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上海也有扬剧的演出。扬剧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20世纪初,进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趋于繁荣,镇江、南京、扬州的扬剧演出盛行一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扬剧的唱腔音乐属于...
查看更多
扬剧
2018.12.14
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
查看更多
苏剧
2018.12.14
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健康成长起来。   苏剧的音乐唱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曲的影响...
查看更多
沪剧
2018.12.14
沪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