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杜布罗夫尼克的守护神圣布莱斯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圣布莱斯节的前夜,城市所有的教堂鸣钟,作为和平象征的白鸽被放飞,礼拜者聚集到一起,接受一种治疗咽喉的仪式,以保护他们不受疾病的侵害。2月3日是守护神和城市的正式节日,教区旗帜的持有人身穿民族服装,汇聚到城市中,参加节日的游行表演。节日的中心是由主教、非官方代表、市镇领导、访问的名人显贵和杜布罗夫尼克人民参加的游行。节日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人类的创造性:从仪式典礼到民间歌曲,从演出到传统工艺(包括历史上在庆典时鸣放的武器的制作...
查看更多
阿伊努人的传统舞蹈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的阿伊努人是主要生活在日本北部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人的传统舞蹈主要在典礼和宴会上表演,是新组织的文化节日和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阿伊努人的舞蹈形式多样,与阿伊努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密切相关。传统的舞蹈风格是舞蹈者围成一个大圆圈,观看者有时进行无伴奏伴唱。有些舞蹈者模仿动物或昆虫的叫声和动作;其他如剑和弓的舞蹈,则是仪式化的动作;还有一些舞蹈是即兴的或是纯粹的娱乐。阿伊努人相信在他们的周围有神明,他们常常用舞蹈来敬神、感谢大自然。舞蹈也在正式的典仪...
查看更多
多尼娅
2013.12.10
多尼娅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罗马尼亚,多尼娅(Doina)有各种名称,它是一种抒情而庄严的、自发的、即兴的吟唱。作为罗马尼亚民间艺术的精华,它一直是这个国家许多地区1900年以前唯一的音乐种类。从专业上说,多尼娅可以在任何场合(户外、家里、工作中或守灵的时候)演唱,总是以独唱、伴奏或无伴奏(伴奏可能包括传统的长笛、风笛和临时做成的乐器)的形式出现。不同区域的多尼娅有一些变化。它涵盖的主题范围广泛,表现喜悦、悲伤、孤独、社会矛盾、匪帮争斗、爱情等等。多尼娅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品质...
查看更多
灵山斋
2013.12.10
灵山斋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灵山斋(Yeongsanjae)是韩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灵山斋是释迦牟尼在印度灵鹫山讲习《法华经》的场景在韩国的一种再现,其中佛教在哲学和精神上的意义得以表现,也是信众自律精神的培养。灵山斋以迎接天地众神的仪式开始,它包括歌唱、仪式装饰以及各种仪式舞蹈,如钹舞、法鼓舞和礼服舞,结束时的告别仪式是佛国来世景象的表现。其他构成部分包括净身仪式、茶礼、向佛和菩萨献供品(米饭),邀请众人走进真理之门的布道,以及祝贺逝者进入天国的供品。灵山斋主要由首尔的韩...
查看更多
探戈
2013.12.10
探戈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探戈传统,现在已经为世界所熟悉,是由位于巴拉它河盆地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的底层人民发展起来的。在这片区域的欧洲移民中混杂着非洲奴隶的后裔,以及西班牙裔拉丁美洲人,即该地区的原住居民;各式各样的习俗、信仰和仪式融合、转变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特性。作为最能够帮助人们认知这种特性的体现形式,探戈音乐、舞蹈和诗歌具体表达并且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对话。探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的传统舞厅里表演和流传,即使在它适应新环境...
查看更多
绳索舞
2013.12.10
绳索舞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绳索舞(Namsadang Nori )从字面上说,是“流浪汉小丑的表演”,是一种多样的民间表演传统,起初是许多巡回艺人从事的表演,现在韩国的专业演出团体仍然保持了这项传统。演出由六个组成部分构成:一段“农夫”音乐,即锣、鼓打击乐,乐器用金属、兽皮等材料制成;接着是面具舞,表现四个不同社会阶层人民的四幅滑稽画面;然后是一名杂技演员在高空拉紧的绳索上的行走,同时和下面的小丑诙谐地对答;在傀儡戏表演中,五十多个木偶与叙述者和演奏者一起演出七场戏;杂技的部分...
查看更多
沙士木卡姆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沙士木卡姆这一传统文化现象,在中亚一个称为玛瓦拉尔纳尔(Mawara al—nahr)的地区,以多元文化的城市为中心,已流传了十个世纪以上。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木卡姆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形式,它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弦乐优美的音阶创作出来的旋律和歌曲”。沙士木卡姆(用塔吉克的阿拉伯语可直译为“六个木卡姆”)是多种文艺品种的综合体,包括声乐、器乐、旋律和节奏性语言、文学以及美学观念等。它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唱,由弦乐、弓弦乐、打击乐...
查看更多
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摩尔镇坐落在牙买加东部葱郁的高地中,是早期逃亡黑奴马隆人的后裔的家园。16-17世纪,摩尔镇马隆人的祖先被西班牙奴隶贩子从其出生地掠走,贩卖到新大陆。“马隆”一词来自西班牙语,意为“野人”,指那些16世纪初从种植园逃亡到牙买加东部蓝山和约翰克罗山区建立自己聚居地的奴隶。18世纪初期,他们控制了这个岛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组建了精干的军队,以阻止英国控制下的种植园的扩张。经过数十年的斗争,英方终于在1739年与他们签署了一项协议,正式答应了他们自治的要求...
查看更多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姆班德舞蹈是一种在东津巴布韦木瑞瓦和乌宗巴-马兰巴-普风维地区的则祖鲁-绍那人中流行的舞蹈形式。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个鼓手打出多变的节奏,男人们敲击响板,女人们拍手,真假嗓音变换地歌唱,吹口哨,在这些声音的伴奏下,女人们的动作带有特技性和色情的色彩。不同于其它基于鼓点的东非舞蹈形式,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不依赖于复杂的步伐或大量的鼓手。它由一个主鼓手表演,不带任何唱词。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包括鼓、响板、口哨和服装等。  舞蹈过程中,男人抽搐着手...
查看更多
迈基石化妆舞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迈基石化妆舞会是一种八到十二岁的男孩的成年礼仪式,在“木堪达”的尾声部分举行。这一仪式见于瓦卡、齐亚马等社区,这里居住着赞比亚西北和西部省份的路瓦尔人、巧克维人、路查兹人和姆布达 人。  通常,旱季开始时,男孩们离开家,在远离村庄的灌木丛中露营一到三个月。男孩的与世隔绝象征着他们作为孩子已死亡。在成年礼营里,仪式参与者被称为“屯丹吉”,他们不属于世俗世界。“木堪达”包括仪式参与者的割礼、勇气测试和为他们将来作为男人和丈夫的角色所准备的课程。每个受礼者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