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5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八   
搜索
其他新闻
文化部赴西藏调研文化建设 探讨规划落实和制定     6月26日至30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率领调研组赴西藏自治区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等情况,听取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的工作汇报,重点了解了近年来西藏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推进“十一五”规划任务落实和制定西藏“十二五”规划有关情况同自治区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岭南古舞,复活的化石       ○禾楼舞在文革期间中断,全凭傅志坤拼接、还原所有在世老艺人的记忆  ○这种岭南最远古的舞蹈,历经无数考验,却像化石一样保留着原初样貌  ○城里人没有故乡,而有禾楼舞的郁南人,终其一生都会感到生命的充盈  傩,一个就要变成生僻字的汉字。沈从文《边城》的主人公名叫“傩送”,湘西这片土地弥漫着的神秘气息,多少和傩戏、巫蛊这类事物有些关系。但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岭南山林之中,有一种古舞和傩戏同样神秘久远。  面具狰狞,服饰奇特,动作...
查看更多
论坛
从赵本山的二人转“走红”看曲艺当下命运    近来,特别是随着演艺明星赵本山将他经营的“刘老根大舞台”分部开到北京,有关二人转的话题被广泛关注。对于以他为代表的一些“二人转”演出的议论与批评,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网络上甚至出现了针对专家言论的诸多口水帖子。冷静检视这些现象,不难发现,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热切关心二人转艺术当下的传承发展问题,也暴露出有关二人转以及整个曲艺的发展从认识到实践都存在着的糊涂说法与做法,有必要加以厘清和检讨。  什么是二人转?它的...
查看更多
人物
继承创新名“经纬”                   ――访“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森 吴水森在制作万安罗盘     “丙子、辛亥、丁亥……”7月8日中午,当笔者走访“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森时,他正端坐在案前,一手按着盘面,一手持着毛笔在盘面上书写着苍劲有力的小楷,显得十分专注和忙碌。    日前,“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罗盘作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的特殊的“文化瑰宝”,受到了海内外众多人士的亲睐...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梳篦养活古常州1/10人口 1926年费城世博会金质奖状 常州梳篦厂生产的侍女梳     老卜恒顺选送了哪些产品参展世博?  由于史料的缺失,老卜恒顺究竟选送了哪些产品参加世博,如今已不可知。但老卜恒顺梳篦店第八代传人卜仲宽认为,参展产品应该是最为珍贵的杨木梳和象牙篦。  常州的梳篦行业,历来流传着杨木能治头痛病的说法,连清代的地方志上也记载:“梳,以杨为之者佳。”加之杨生长缓慢,更增加了杨木梳的价值。而篦箕虽均为竹制,但用木材或是珍贵的象牙装饰...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古医指针点穴疗法培训班在京开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古医指针点穴疗法首期培训班日前在北京开班。   中国古医指针点穴疗法作为我国享有盛名的民间医学文化,有着极为独特的风格和技术特点,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目前使用的是一种新型古老的治疗方法。但因种种原因,此疗法现在面临逐步衰落、退化、甚至失传的危险。   据权威人士介绍,此疗法的系统很庞大,其体系有养生、说教、医理、诊法、祝由、医药、治疗、制食文化、应用等篇。其以《帝内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木雕父子”高公博、高敏同一种坚守,不一样的路径    博览会上,一对父子很引人注目――父亲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儿子高敏,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父子俩都从事杨木雕创作。  高公博创作杨木雕已经快40年了。20世纪80年代,在杨木雕市场十分不景气的时候,许多人改行离开了,而他却坚持了下来,埋头钻研艺术,发展了杨根雕,独创了杨劈雕,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杨木雕一般采用先立意后找木的方法。而树根雕和劈雕却以发现材料为先、立意创作在后,在奇...
查看更多
论坛
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危机中的希望  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不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正在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过程中,传承人走上了传承与创新之路。  日前, 2009年BMW文化之旅在从成都出发后,经过了甘肃兰州,抵达青海西宁结束。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传承人的保护。  在河边的兰州水车公...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南京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7月7日上午,“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拉开帷幕,数十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将开设“非遗课堂”,手把手地教小学生们学习剪纸、泥塑、彩绘葫芦等民间绝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化石”正从“深闺”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而学校课堂已经成为非遗传承的“主阵地”之一。    去年年初,南京十三中锁金村分校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白局演出”。徐春华、周慧琴和玲玲等白局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山歙砚山歙砚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安徽站洪波、刘军,山台汪娜):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意思是中国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其中,砚因为材质珍贵、做工精良,更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受到文人墨客的特别珍爱。在中国安徽省山市,有一种砚台叫歙砚,是中华四大砚品之一,至今已有1200百多年的历史,它因产于唐宋时期的歙州而得名。   目前,安徽山所开采...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