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那达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慕表现了当地民众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活动形式是几百年来海西蒙古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民俗风...
查看更多
那达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慕表现了当地民众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活动形式是几百年来海西蒙古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民...
查看更多
那达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群众性盛会,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具有代表性。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
查看更多
厂甸庙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      “沃其贝”在达斡尔族语中为祭敖包之意,也叫“斡包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达斡尔族民众最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居住在黑龙江的一部分达斡尔族官兵奉命西征戍边,来到塔城阿西尔乡一带定居,把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沃其贝祭祀仪式流传下来,形成当地达斡尔族认同的节庆。   历史上过“沃其贝”节期不固定,现在确定为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八举行。届时达斡尔族群众身穿节日盛...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安县      秦安女娲祭典是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女娲祠举办的规模盛大的中华始祖祭祀活动。   秦安县即古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传说伏羲和女娲出生在这里。陇城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与女娲传说有关的地名和传说。   女娲祠坐落于“陇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的清水河中游的秦安县陇城镇,始建于汉代,历代多次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9年当地民众集资在原址重建。   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诞生日,每年的这天都要在女娲...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新乐市      新乐伏羲祭典是在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庙举行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祭祀仪式活动。   历史文献记载,新乐曾是伏羲氏寓居地,《史记》记载的“野台”、《魏书》记载的“义台”即“伏羲台”,或称“羲台”。《明一统志》卷三称:“羲台在新乐县,有碑记,字剥落不可读。”“羲台”遗址尚存,今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大业(605—617)中,新乐就有“羲皇圣里”之名。明万历年间,羲台城废,留下遗址,台上保留伏羲庙古庙...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随州市      随州神农祭典是神农故里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动。   唐代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志》记载:“厉山,亦名烈山,在(随)县北一百里。”北宋王存等编《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历史文献中多有随州是炎帝神农诞生地之说。历史传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诞辰日。是日祭典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行。   如今,炎帝神农故里谒祖祭典仪式在随州市厉山镇举行。除当地民众踊跃参...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报京三月三,是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的侗族传统节日,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蒜”。关于报京三月三的起源,存在两种传说。其一关乎耕种,侗家原以桐子树开花定播种时节,有年桐子未开花,导致误农时闹饥荒,此后寨老定三月三为播种日。其二与爱情有关,一对侗族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殉情,为纪念他们,未婚男青年三月三到洗葱塘边向心上人讨笆篓(竹篾编成的小篓)、葱蒜定情,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作报京侗族的“讨葱蒜”。 报京三月三的核心区为报京侗族大寨,分为上寨、中寨、下寨。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赫章县      彝族火把节是贵州省赫章县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彝族是赫章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当地彝语称火把节为“朵扔吉”,节日起源、节期与节日活动与各地彝族火把节相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村寨。   该项目对于增强本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也有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