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绍兴宣卷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县      绍兴宣卷是浙江绍兴地区的“五大曲种”之一,它形成于清代后期,清末民初流布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地,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绍兴宣卷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活动。其唱本通称“宝卷”,艺人演唱置于桌上,照本宣唱,故名“宣卷”。一般的宣卷徒歌清唱,称为“平卷”;若加二胡、三弦、月琴等伴奏,则称为“花卷”。“平卷”最少需三人,分任生、旦、净、丑诸角色,一人可兼几个不同行当...
查看更多
南京白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南京白局流布于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其周边的六合、江浦、江宁和皖东的来安、天长等地。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光绪年间已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当地的织锦工人与市民在劳作之余常相聚自娱,演唱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每逢盂兰会或婚嫁喜庆之事,市民常邀请工人中唱得较好的玩友摆局表演,演唱者“受请不受物”,白唱不卖钱,故称“白局”,后来出现的收受酬劳的商业性演出则称为“红局”。   南京白局系用南京方言演唱牌子曲,基本演...
查看更多
陕北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清涧县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陕北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四川清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清音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历史和腔调特征。   四川清音形成于明末清初。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重庆成为四川清音的兴盛地、传播地。重庆水陆码头汇集的民间艺人众多,交流与竞争促使民间艺术格外繁荣。以唱曲、伴乐为生计者,组班结社,代有传人。   重庆“四川清音”曲调类型分为小调、大调、小令体曲牌三大类别,调体和曲牌约有二百余支。大调具有...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扬琴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脉络和腔调特征。   清代以来,南方的弹词类曲艺说唱,与北方的大鼓或鼓书的鼓词形式,同宗分流,皆属于弹词曲艺类型的说唱形式,与重庆、成都本土戏曲民曲相结合而流变产生了四川的“洋琴”说唱音乐。清光绪年间,重庆(又称渝州)属“扬琴”的“州调”派系。重庆《巴县志》有“傅七扬琴”当为“州调”的载文。1937年,重庆为陪都期间...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曲艺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恩施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恩施市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广泛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市城乡和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周边县市。它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恩施扬琴演出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演唱,表演内容达到高潮或进入尾声时以众和彩腔相伴。整个演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乐器环围四周。乐器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