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关索戏
2018.12.14
关索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澄江县 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装,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行当只有生、旦、净三行,而净脚仅有二人(鲍三娘、百花公主),且为男扮女装,演员不用擦胭脂画脸谱,只戴面具。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
查看更多
通渭小曲戏
2018.12.14
通渭小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通渭县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在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在明清时调、南北俗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错用乡语”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通渭小曲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充满乡土气息,在当地社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故流播极广。通渭小曲戏的唱腔为曲牌联套,所拥有的曲牌数量非常庞大,目前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牌唱调就有126个,器乐曲牌26首。其演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
查看更多
弦子腔
2018.12.14
弦子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平利县 陕西省平利县位于陕、鄂、渝三省交汇处。平利弦子戏,又名弦子腔。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俩,在原有“莲花落”皮影戏的基础上,首创用专制弦胡伴奏演唱,改“莲花落”为小牙子板掺花子击打拍节,每个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作为“喊腔”结尾落拍,故名“弦子腔”。这一表演形式以平利县为中心,流行于毗邻的镇坪、旬阳、白河、汉滨、岚皋和湖北竹溪、竹山、房县及重庆巫溪、巫山等地。弦...
查看更多
西路梆子
2018.12.14
西路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海兴县 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及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形成了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至北京、天津、上海及河北、山东的大片地区,极受观众欢迎。清道光后期,定名为“西路梆子”,与同样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东路梆子并称。 西路梆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18.12.14
淮北梆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淮北梆子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流行于安徽省淮北地区,当地人俗称“高梆”,又称“梆子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60年定名为淮北梆子,并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嗡、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朴实大...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18.12.14
淮北梆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阳市 淮北梆子戏原名“梆子戏”,简称“梆子”,又名“沙河调”,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安徽阜阳、淮北、宿县、亳州、蚌埠、淮南以及河南沈丘、商丘、漯河和江苏徐州等二十余县市。其源为秦腔,流入阜阳地区后,吸收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淮词、布袋戏、船工号子等民歌、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皖北地区乡音土语的影响,逐渐衍化成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剧种。 淮北梆子戏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朴实...
查看更多
滑稽戏
2018.12.14
滑稽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滑稽剧团 上海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滑稽班社已有笑笑剧团、天宝剧团等十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滑稽戏成为上海主要剧种之一。历史上著名演员有徐卓呆(徐半梅)、王无能、刘春山、江笑笑、朱翔飞、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文彬彬等;积累...
查看更多
滑稽戏
2018.12.14
滑稽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滑稽戏是表现生活在吴地人民的行为及其幽默方式的地方戏剧种。苏州市滑稽剧团始建于1950年,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积淀下数百部滑稽戏大戏与小品。20世纪50年代,《苏州两公差》、《钱笃笤求雨》、《小山东到上海》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誉满艺坛。60至80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层楼上》三上银幕。进入新时期,《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笑着和明天握手》、《顾家姆妈》等...
查看更多
张家界阳戏
2018.12.14
张家界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是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舞台表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男女不分腔,有导板、滚板、散板、叫喊、哀子等板式变化。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地方阳戏的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
查看更多
阳戏(上河阳戏)
2018.12.14
阳戏(上河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河阳戏,是流行于沅水上、中游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有“上河(怀化)”“北河(张家界)”诸流派,因流行于沅水上游(上河)而得名,约在二百年前成形,流布区域包括湖南省怀化市所辖的鹤城区、中方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所辖的绥宁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天柱县、黎平县、锦屏县、镇远县和三穗县,以及铜仁市所辖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深受汉、苗、侗、瑶、土家等多民族民众喜爱。 沅水上游区域历...
查看更多
1
1186
1187
1188
1189
119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