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民间信俗(延平郡王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延平郡王信俗是以郑成功为主要敬仰、祭拜对象的民间信俗,主要分布于郑成功的故乡和他活动过的地区,重要活动地点为厦门和泉州南安石井等地的延平郡王祠,传承群体主要以海内外郑氏宗亲、郑成功信众为主。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打败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民族英雄,受到民众的崇拜和爱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敕封郑成功“延平郡王”的爵位。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随着郑氏家庙和开山王庙等祭拜郑成功的大小庙宇相继兴建,郑成功的人格逐渐被提升为神格,延平郡王信俗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澳门土地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澳门土地信俗由来已久,传承多年,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的民间信仰。 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的土地崇拜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了酬谢土地生养万物之功,封土为社而祀之,即为社神,早在周代即已见此称呼。随着时代变迁,社神逐渐成为居民聚居供奉的地方小神,称为社公,渐渐具有地方区域守护神的职能,起着聚合乡里宗族、守土安民、保佑一方水土平安的作用。土地公又称福德神或福德正神,一说是周代有一名叫张福德的税务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他去世后得到...
查看更多
抬阁(渼陂彩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渼陂彩擎也称“渼陂妆辇”,是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古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渼陂村是千年文化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有众多独特民俗,留有大量明清古迹。农历二月初一下元宵节,是当地送“大神”的盛大节日。每逢下元宵,当地便要拜祖祭神,装扮彩擎,举行游街庆典。传说“大神”是当年张天师安置的冤魂,每年此时张天师会将冤魂送回洛阳,因此这几天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彩擎表演就是其中一项。 渼陂彩擎是一种民间灯彩杂戏,分台...
查看更多
打铁花(蔚县打树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树花,又称火树金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期间的民间社火活动。人们将废旧生铁炼成炽水,泼洒在城墙上,迸溅出璀璨的火花,连续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犹如灿烂夺目的火树,因名“树花”。 蔚县打树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蔚县暖泉一带。明代中叶,由于战争和暖泉古镇冶铁业的发达,铁匠作坊的铁匠们从铁水飞溅的火花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打树花。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按照分工,打树花分为“掌炉”和“掌勺”两部分,掌炉者负责冶炼、抬送铁水;掌勺者负责打树花表演。打树花表演...
查看更多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寒热无常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的饮食习俗,是瑶族适应岭南山区环境的经验总结。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加入热水熬煮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 瑶族油茶习俗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及灌阳、资源、龙胜及贺州市的钟山、富川等县的瑶族居住区,湖南及广东的瑶族居住区也有分布。 恭城原名“茶城”,始建于隋大业十四...
查看更多
蒙古族服饰
2021.08.23
蒙古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服饰是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民族服饰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蕴含了蒙古族民众的服饰制作技艺、审美情趣、文化观念等丰富内容。蒙古族服饰多体现在各种服装的绣制、日常着装装饰和对生活用品的美化等。 海西蒙古族服饰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格尔木、乌兰县、都兰县、茫崖市、大柴旦工行委等市、县、乡、牧业村和蒙古族居住区。由于地域、习俗等关系,各地区之间的服饰传统也存在一定差异。海西蒙古族服饰既可按款式和部位,分为帽、袍、裤、靴、袜等...
查看更多
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元节习俗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期间,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以孝亲和家庭团聚为特征的节日习俗。莱芜中元节习俗在承袭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秋祭传统基础上,又形成其地域特色。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济南市莱芜区和钢城区。这两个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侧,是汶水、淄水发源地,地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交融区域,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莱芜中元节习俗在莱芜地区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自明代传承至今,未曾间断,依旧鲜活地保存在莱芜人的生活中,传承群体是生活在莱芜境...
查看更多
规约习俗(钱氏家训家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钱氏家训家教,是指五代时期以来,历代钱氏家族以家族训诫为基础,用以教育后世子孙的行为规范。该遗产项目以钱氏家族为载体,主要分布于其聚居的江南地区,在上海主要分布在金山、嘉定、闸北和闵行等地,涉及人口约12万。 钱氏家训以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下的遗训(八训)为始,经过历代钱氏子孙不断补充,到20世纪20年代,由钱文选采辑钱氏各支家训特色,形成了当前所见的《钱氏家训》。钱氏家教指自钱镠以来,各支遵循祖训所形成的家教和家风。钱氏家训家教的基本内容是“善事国家...
查看更多
规约习俗(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是在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及其周边地区的数万陈姓和其他族姓民众中世代相传的,以孝顺父母、诚实善良、勤劳节俭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传统,包含对家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和家国同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道理。 义门陈村位于幕阜山脉东部向鄱阳湖区递降的丘陵盆地,森林葱郁,雨水丰沛,山脉、河流错落有致。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历史悠久。唐末陈伯宣占籍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聚族逾千人,室无私财,厨无异爨。唐代大顺元年,义门陈氏家...
查看更多
规约习俗(瑶族石牌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石牌习俗是瑶族世代相传的规约行为的制度形式。为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实现民族发展,瑶族民众将全体讨论通过的规约镌刻在石牌或木板上,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由石牌领头人负责监督执行。石牌习俗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桂平市紫荆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永县、贵州省荔波县,以金秀最为集中。金秀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瑶族文化保持得较为完整。 石牌大体分为3种,一是按参加石牌的村寨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