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城苏氏正骨历史悠久,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传统疗法之一,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海城市城乡和鞍山、营口、辽阳、盘锦等地。 海城苏氏正骨主要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在临床中,除了采用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八纲辨证和气血经络学说,还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按个例不同来明确诊断、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苏氏正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到的正骨四法,即分神复位法、刚柔固定法、内外用药法和自然练功法。分神复...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章氏骨伤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一百八十余年。章氏传承7代,在手法正骨、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方面独树一帜。   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黄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茶煎汤冲洗清疮,珍珠散生肌收口。第五...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张氏骨伤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富阳市      张氏中医骨伤疗法是浙江富阳人氏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   自张永积(1788—1862)始创张氏中医骨伤科,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至第四代传人张绍富(1922—1992)、第五代传人张玉柱(1948—),张氏中医骨伤疗法逐步形成了“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为特点的骨伤诊疗体系,正骨手法独特,中医药特色明...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武氏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高平市      山西武氏正骨疗法是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之一,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1886—1957)12岁在山西省沁水县白云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1945年高平解放后,曾被聘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成员。1957年去世后,第二代传人武承谋继承祖传,于1969年6月在马村掌握村创立“马村镇掌握村卫生所骨科”;1976年1月成立“马村镇掌握村正骨医院”;1993年3月更名为...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石氏伤科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宫廷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护国寺中医医院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正骨疗法是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
查看更多
针灸(杨继洲针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杨继洲针灸发源于浙江省衢州市,历经四百年,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疗法体系。在世代传承过程中,杨继洲针灸从衢州逐渐流传到杭州、金华、绍兴等地,而后向南由福建南平、建宁等地区传到广东;向北流传到黑龙江;向西北流传到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向西南流传到四川。 杨继洲针灸以独创的操作手法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其思想体系,临证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杨继洲针灸的学术思想为崇尚经典、勤求古训,重视辨证、灵活施治,重视针刺补泻、强调手法,治病求本、重视脾胃,重视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