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傣族白象、马鹿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广泛流传于云南省西南部傣族居住区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勐永镇、孟定镇和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公信乡、景信乡的70余个傣族村寨中。 傣族白象、马鹿舞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已有记载。该舞蹈带有傣族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遗痕,之后的发展又与佛教流传密切相关。傣族人民用该舞蹈来表达内心的尊重礼赞和虔诚恭敬,表达祝福吉祥幸福的心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象,傣语称“奘芬”;马鹿,傣语称“岗”。白象、马鹿舞傣语统...
查看更多
苗族古瓢舞
2021.08.23
苗族古瓢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黔南“百鸟衣型服饰”支系苗族居住区,以丹寨县雅灰乡的雅灰、送陇为核心区,辐射至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等地的苗寨。这里环境优美,山高坡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古瓢舞文化。 古瓢舞的主要道具古瓢琴是用泡桐木制作的,以牛筋为弦,用马尾或棕丝做弓。它有两根琴弦,可以发出8个与当地...
查看更多
壮族打扁担
2021.08.23
壮族打扁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打扁担,壮语为“打鲁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壮族传统舞蹈。壮族打扁担广泛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上林、大化、东兰、南丹等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为其核心传承地区。 壮族打扁担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代道光年间《白山司志》均有相关记载。壮族打扁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少均可表演。每逢春节、三月三,都安县的壮族男女老少,就会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跳起打扁担舞。舞蹈动作质朴...
查看更多
多耶
2021.08.23
多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耶”是侗语的谐音,汉译为“踩歌堂”,是侗族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它广泛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及周边侗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等13个乡镇,是其主要流布区域。 多耶历史悠久,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邝露的《赤雅》和《大清一统志•柳州府》都有相关记载。根据舞蹈的场合,多耶分为耶堂和耶雕两类。耶堂为歌颂始祖、祭祀祈福的舞蹈,主要在祭祀场合举行,由德高望重者领...
查看更多
海南苗族盘皇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盘皇舞,又称“三元舞”,是海南省五指山市苗族民众世代流传的一种祭祀性集体舞蹈。该舞原为酬答神佑和纪念开天辟地之神盘古而举行,后来又加入祈祷内容,请求神灵和先祖驱邪赐福,保佑苗寨人畜兴旺,生活幸福安康。五指山地区的苗族主要聚居在南圣镇牙南村委会什供村、五指山水满乡新村、毛阳镇、番阳镇,其中南圣镇牙南村委会什供村的苗族盘皇舞最有代表性。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就开始为盘皇舞进行充分的筹备,发动全村各家各户踊跃参与有关盘皇舞排演的各项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跳盘...
查看更多
阴阳板
2021.08.23
阴阳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阴阳板,俗称“打阴阳”,是流传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它以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为理论根源,集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文化中神灵崇拜、祭祀娱神的民间信仰,以及当地人特有的审美追求。 阴阳板由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相连,长板为阴,短板为阳,配有铜铃并绘有“阴阳鱼”图案。表演时,男女对角、人数各半,古时女由男扮,采用戴面具或者涂花脸的装扮。整个求雨祭祀队伍,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最前方旗锣伞扇开道...
查看更多
佾舞
2021.08.23
佾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佾舞是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乐舞,始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佾者,列也,专指乐舞的行列。按照西周用乐制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后用于祭祀孔子,为“释奠乐”中的乐舞。福建的佾舞,主要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中心传承区域,影响遍及福州、漳州、龙岩等地。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隶属福州市,是一座置县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十分重视儒家文化传承,拥有较多的礼乐遗产。 表演佾舞的童生称为“佾生”,分东西两班,八佾64人,六佾...
查看更多
泰兴花鼓
2021.08.23
泰兴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广陵区南沙乡秦家楼并活跃在周边县市的一种传统舞蹈,因其可用道具红灯照明,又名“夜火灯”。 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推断,泰兴花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历经多代艺人演绎传承,于150余年前成熟。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人自行组合,靠“打花鼓”谋生,平时挨户演出,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做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可单独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
查看更多
翼城浑身板
2021.08.23
翼城浑身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浑身板是一种汉族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并逐渐流布到山西中北部、陕西省其他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一带。在山西翼城,浑身板主要流传于城南的南梁镇郭家坡村一带和城北的王庄乡部分村庄。 浑身板又叫“花板子”,由表演者手持3片系在一起的檀板,击打身体的各部位而得名。檀板长45厘米、宽7厘米、厚0.7厘米,3片串连在一起,板与板之间夹有小铜钱,末端系有彩带。翼城浑身板的表演分踩街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表演动作主要是右手持板击打手、肩、膝...
查看更多
六郎庄五虎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郎庄五虎棍是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六郎庄村承袭了200余年,融历史故事、舞蹈、戏曲和音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是北京传统庙会活动进香献艺的重要内容。六郎庄村位于北京西北玉泉山脚下,南临万泉河,北依昆明湖,东临畅春园,位于著名的“三山五园”之间。该村始建于明代,历来有尚武好艺的传统。 六郎庄五虎棍,以民间传说“赵匡胤斗董家五虎”的故事为蓝本,在原有的8人之外又增加了马童和拉车两个角色。武场兵器有齐眉棍、梢子棍、长棒、短棒等,皆为木制,还有独具特色的藤牌和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