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都昌鼓书
2021.08.23
都昌鼓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都昌鼓书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江西省都昌县的一种曲艺“小书”形式,俗称“唱传”,百姓亦称之为“说书”。它源于宋代都昌的书院讲学之风和明代演述传奇故事的“讲传”表演,后吸收都昌文词戏、采茶戏及江西道情等艺术元素,逐步发展而成,形成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如今除都昌县外,在周边的湖口、彭泽、鄱阳、景德镇、乐平等县市也很流行。 演唱都昌鼓书的多为盲艺人。他们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夹板打节奏,鼓点造气氛。有时还以夹板当象征性道具使用,用激越的鼓点和变化的板声,模状各...
查看更多
南昌清音
2021.08.23
南昌清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昌清音是流行于江西省南昌市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它发端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至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以班社方式挂牌演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期主要在文人雅士间流行。现流传地域以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为中心,周边市镇的部分地区,及湖北、安徽、江苏等广大乡镇亦有分布。 南昌清音的表演形式,是以赣方言昌都片的南昌方音作为舞台语言,以一人或多人分持简板、扁鼓、二胡、京胡、三弦、琵琶、月琴和扬琴,或站、或坐、或站坐配合,进行单口、对口、群口或主演与乐队的唱和式演唱;传...
查看更多
三跳(湖州三跳)
2021.08.23
三跳(湖州三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跳,又称“纤板书”,流行、分布于浙江北部的湖州、嘉兴一带,是浙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曲艺品种,因演唱所用的伴奏打击乐器为“三跳板”而得名。19世纪中叶,三跳已在农村盛行;20世纪初,开始在湖州府庙内的茶室书场演唱;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帮派,有湖州帮、德清帮、南浔帮、桐乡帮等。 三跳用湖州方言说唱,语言通俗易懂,演唱中包含较多地方风情及俚语,乡土气息浓郁。它以“劝世调”为基本唱调,有板式、句式、速度、腔调的变化,常用板式有单板、连...
查看更多
苏北大鼓
2021.08.23
苏北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北大鼓俗称“唱大书”,是以江苏省宿迁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曲艺形式,流布于江苏省北部的宿迁、徐州、淮安、连云港和皖东北、鲁南及豫东的广大地区。它由渔鼓衍变而来,清朝中叶(1796年前后)形成于宿迁和徐州的睢宁一带。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展,至同治年间,已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深受人民喜爱的曲种,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表演,一面大鼓,两块月牙板(铜或钢制),采用宿迁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唱时左手摇板击节,右手击鼓;说白时放下鼓板,有时...
查看更多
陵川钢板书
2021.08.23
陵川钢板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陵川钢板书是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及河南省部分地区的曲艺“小书”形式,因表演者手持钢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它形成于山西省陵川县,由当地的“干板书”与河南的“四股弦”音乐结合、演变、发展而成,形成年代无文字记载,至迟在清代中后期就已盛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陵川钢板书的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小段书一韵到底,中长篇节目则中间换韵,唱腔为板腔体,分“引腔”“正腔”“哭腔”“紧腔”等。早期为一人自击鼓板坐场说唱,一人多角进...
查看更多
屯留道情
2021.08.23
屯留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留道情又称“道腔”或“渔鼓”,是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屯留、长子及潞城、长治、壶关一带的曲艺形式。因其早期演唱时多采用道教音乐元素,演唱腔调与寺庙讲经传道时给人的听觉感受基本相同,故称为“道腔”,后称作“道情”。据推算,在清代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就已盛行于屯留、长子一带,至少已有140年历史。 屯留道情的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屯留方音。多为单人演出。演出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或坐或站地说唱。后以单钹替代了渔鼓,左手持简板,在小指上挂一扇小钹(又称...
查看更多
蔡家洼五音大鼓
2021.08.23
蔡家洼五音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蔡家洼五音大鼓是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及其附近地区的曲艺形式。其前身“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已出现,起初在承德行宫内以“清音会”的形式自娱说唱,后流入民间,传至京南、天津和河北的兴隆及安次(今廊坊)一带。其中,传入安次的一支,发生变异,孕育了“北京琴书”。传至河北兴隆一带的分支,辗转流入密云后,与当地的方音相结合,逐渐发展为蔡家洼五音大鼓。 蔡家洼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且采用密云方音,另有四人分持三弦、四胡...
查看更多
土生土语话剧
2021.08.23
土生土语话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诞生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土生土语话剧是土生葡人社群的传统戏剧艺术。扎根澳门的土生葡人是具有自身语言、饮食习惯和生活特色的文化群体,它包括葡人与华人或其他族群结合的后裔,其祖先在三百年前已定居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处珠江口西面,北面连接珠海市,东面与香港隔海相距约60公里。 土生土语话剧为澳门独有,其演出语言土生土语又名“澳门语”,是中西文化交流衍生出来的语言,为口头语,属葡、亚混合语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土生土语话剧...
查看更多
巴贡(霞尔巴贡)
2021.08.23
巴贡(霞尔巴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霞尔巴贡是祈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的藏族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麻布加乡拉东和尼白两村。萨迦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县城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全县地形地貌以高山、谷地为主,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萨迦是后藏地区的文化重地,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就在这里。 霞尔巴贡在西藏早期“十明学”实践中产生,起源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讲述了赤松德赞兴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过程。百年前,萨迦寺僧人白琼昂布将其整理...
查看更多
白族吹吹腔
2021.08.23
白族吹吹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剧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汤邓、下坞、汤涧、大达、箐干坪、三七、丹嘎、上甸尾一带。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代西南地区著名的井盐产地,多条盐马古道分别从不同方向与著名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相连相接。 白族崇拜本主神,并将四季风调雨顺、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等愿望寄托于神灵,有“三斋不...
查看更多
1
660
661
662
663
664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