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衡水内画
2018.12.14
衡水内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衡水市      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   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了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咸...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勉萨画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藏族唐卡勉萨派,亦为新勉塘派,在西藏古籍中和民间又称做“藏赤”,“藏”指西藏日喀则一带,“赤”即画派。勉萨画派相传产生于公元17世纪中叶,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及其周边地区。   在历史上,藏族唐卡勉萨派曾经流传到拉萨、山南、昌都等地,鼎盛时期曾有画业作坊一千余家。勉萨派的创始人是四世班禅大师的随身画师朱古曲英嘉措,他在勉塘派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工笔画中的人物、山水及亭台楼阁的造型、布局和技法,并添加...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夏河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修建布达拉宫等大型宫殿,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此情势下,藏族唐卡应运而生。   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其画芯和装裱离不开棉、麻、丝、帛。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绘画颜料多为...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县      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一种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它带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在西藏民间长期盛行不衰。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流传在昌都的嘎玛嘎赤画派相传系由郎卡扎西活佛所创立,他与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共同奠定了嘎玛嘎赤画派的造型理论基础。16世纪,嘎玛嘎赤画派开始在康区盛行,先后涌现出一批唐卡艺术大师。在发展过程中,嘎玛嘎赤画派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吸收汉族画...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天边之乡”,墨竹工卡县城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以东,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流传在这一地区的直孔刺绣唐卡始于1880年三十五世直孔时期,创始人为赤列多吉。其后经过五代家族式的传承,唐卡的缝制技艺日趋完善,做工也日渐精细。墨竹工卡县扎雪乡的直孔刺绣唐卡构图严谨而丰满、均衡而多变,画法以工笔重彩和白描为主,制作过程中全部以针缝刺绣作业,工艺水平较高,作品富于立体感、质感和动感,栩栩如生...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钦泽画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钦泽画派15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泽切姆。他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钦泽画派。钦泽画派和勉唐画派的出现给以前流行于卫藏地区的尼泊尔绘画样式画上了句号。钦泽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藏传尼泊尔绘画中主尊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吸收汉族地区的绘画风格,尤其擅长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忿怒像,绘制精彩绝伦。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勉唐画派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藏族唐卡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拉•顿珠嘉措拜萨迦一带的画师多巴扎西为师,苦心钻研,在绘画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其造像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在创作的同时,勉拉•顿珠嘉措还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理论专著《造像画度如意宝》。   勉唐画派艺术产...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噶玛嘎孜画派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之一,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大帅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
查看更多
纳西族东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以纳西族民间信奉中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及动物等为主要描绘内容,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   东巴的经卷图画包括东巴图画文字、封面装帧画、经书扉页和题图等。东巴的木牌画是在简制的木牌面上绘制出的图像,它主要用于纳西族的插地祭祀活动,与两汉时期中国西北部古羌人“人面形木牌...
查看更多
凤翔木版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凤翔县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是我国知名的木版年画产区。据凤翔县南肖里村邰氏祖案记载,明正德二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至今已传承延续了20代。至1950年,凤翔木版年画尚有六百九十多种,分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码画五大类,最盛时年产销量达600万张。凤翔木版年画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染填,套上金银二色,色彩对比强烈,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它数百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