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从申遗看韩国文化的国际化
专题报道
从申遗看韩国文化的国际化     2013年底,热衷申遗的韩国人再次笑到最后,煞费苦心之后,韩国的泡菜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除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外,韩国已经拥有宗庙祭礼乐、板索里、阿里郎、江陵端午祭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韩国这样历史上依附中国文明,国土及人口有限的小国来说,这样的数字显示了韩国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推崇,以及国际社会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2014年,韩国申遗又有大动...
查看更多
贵州“非遗”传承人杨光成:枫香染的守护者
专题报道
贵州“非遗”传承人杨光成:枫香染的守护者 杨光成在绘制枫香染图案。用清水漂洗印染品。对枫香染布艺进行浸染和晾晒。枫香染布艺。   一位61岁的老人,48年来不离不弃,默默地守护和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枫香染。  这位老人叫杨光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牛油枫香染》曾获贵州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  去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专访了杨光成,并拍摄了枫香染的精美制品和制作流程。同年,凤凰卫视拍摄的专题片《布依族“天...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人应业根:一把锤子一片锡,敲敲打打过一生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人应业根:一把锤子一片锡,敲敲打打过一生 应业根现场制作仙鹤的尾巴锡雕作品《龙凤吉祥》     耐用、朴实曾是人们对锡器制品的唯一印象,然而浙江永康市芝英镇有个老人,却用一双手、一把锤,伴随着缭绕于耳的叮当声,让锡器成为一种艺术品。他叫应业根,这个一辈子敲敲打打的打锡工匠、这个还肩负传承重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专注踏实”四个字告诉世人,锡雕艺术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也是不能被遗弃的。     锡雕     简介:锡雕是汉族传统雕塑艺术,是...
查看更多
女生大学校园传播非遗文化:90后可以坚守传统
专题报道
女生大学校园传播非遗文化:90后可以坚守传统      “我希望在‘非遗青年’们的心里埋下一颗‘非遗’的种子,它一点一点地萌芽长大,不管过了多少年,从事着什么行业,只要一想到年轻时遇到过这么一群人,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在自己的领域内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说出这句话的女生名叫张金晖,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砖雕”第六代传承人张彦的女儿,当然,她还有一个身份,她是中国传媒大学“非遗青年”的创始人。“我们要向大家证明,90后也可以坚守...
查看更多
别让一个人带走一个非遗项目
专题报道
别让一个人带走一个非遗项目     2月25日,太原莲花落创始人、表演艺术家曹强突然离世,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的唯一传承人,曹强先生故去后,谁能担起将莲花落继续发扬光大的重任,谁能接过曹强手中的接力棒?让喜爱这门艺术的人在悲挽之余,难免不做一些反思。而实际上,我省很多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像曹强先生是某个项目唯一继承人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它们如何被保护,如何能发展?    类似情况很多不少项目会就此失传    山西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个共性,那就是年...
查看更多
青春与传统艺术交汇 非遗新传人造另一种风景
专题报道
青春与传统艺术交汇非遗新传人造另一种风景王学思    如今,在许多非遗展演活动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在白发苍苍的大师身边,会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大师的徒弟,虽稚气未脱,也略显拘谨,但是难掩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这些古老的行当,让非遗呈现出另一种青春的风景。  在这里,我们将呈现3位“90后”传承人的故事。他们对新鲜、时尚的事物感兴趣,同时也着迷于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他们跟随前辈学习技艺,但对于技艺的传承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遗继承人方学斌:十年痴迷金银细工成"疯魔"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遗继承人方学斌:十年痴迷金银细工成“疯魔”  方学斌说,目前从事这行的仅仅不到10人——    方学斌,1956年生于扬州江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金银细工项目传承人。三十余年致力于金属艺术研究与创作,制作的金银工艺品多次获得国内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  20岁时,方学斌进入江都金属工艺厂,这一干,就与金银细工结缘一辈子。用他的话来说,“离开了这些金属,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干什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
查看更多
保护传统、接续文脉,我们一直在行动——文化部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回顾
专题报道
编者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对传统文化的精辟论述。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不同场合公开论述传统文...
查看更多
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专题报道
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戏曲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农民工进城,地方戏曲呈现迅速消亡的趋势。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提交了《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的提案,呼吁各界共同关注我国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  “千百年来,戏曲不仅仅是我国民众主要的娱乐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文化载体,地方戏曲是我们民族传承下来的最精粹的文化创造,是和人...
查看更多
政协委员问诊“非遗保护与传承”:须变“输血”抢救为“造血”经营
专题报道
政协委员问诊“非遗保护与传承”:须变“输血”抢救为“造血”经营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会期间,这一话题特别是其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受到了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关注。  规范管理,别让“非遗”沦为“卖唱的”  “传统文化保护刻不容缓!”谈及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非遗传承人盛小云感触良多。  “一些传统文化在申报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相应的保护措施没...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