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22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进行主旨发言。
项兆伦表示,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非遗的传承人和所有人一样,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权利。保持民间艺术的特色与传承人学习掌握新知识不是对立关系。民间知识和技艺是在长期实践中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逐步积累增长的。这个过程没有止境。高校的研培要与师徒的传承有所区别,形成互补,要不断提高研培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了解非遗文化内涵
为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实践水平,文化部于2015年选择23所高校试点研培计划;2016年,文化部会同教育部启动研培计划,遴选57所高校参与;2017年,研培计划参与高校扩大到78所。该项工作自2015年试点以来,已培训近万名非遗传承人。据介绍,研培计划的着眼点是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其基本要求是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强基础,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本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对所持项目知识、技艺和流变脉络的认知与把握;拓眼界,是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变化,知晓国内外行业动态;增学养,是丰富文化、艺术、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工具和方法。与会学者认为,研培计划是当前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实践。这项计划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对于丰富学术积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表示,研培计划强调“教师傅所不能教”,这不是要去改变非遗传承人原先擅长的技能,而是更注重拓展眼界、强化传承意识,使非遗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好地传承自己的一技之长。“研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非遗传承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吸引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他说。
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主任王敏表示,就非遗传承主体而言,了解技艺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传承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其所传承的技艺与当前生活需求无缝对接;就非遗传承对象而言,丰富传播载体、打造知识交流平台,有助于民间技艺不失其本,并得以可持续发展;就非遗传承环境而言,非遗传承人对时代环境信息和文化术语的习得,更有助于扩大其技艺的影响力。
非遗联接现代生活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相关研究的展开。与会学者表示,要提倡扎实而深入的田野调查,确切了解非遗项目存续、传承的真实情况,真切感知传承人群的生存境况和诉求愿望,让研究成果为传承人所用,为保护实践所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现实需求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很多非遗依托于过去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这些非遗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复存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艺乙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手工艺和奢侈品的生产有着相似之处,如个性化、独特性、完全手工制作,然而,在群众接受程度上,二者有着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学者在进行非遗研究时,准确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针对性地掌握每项非遗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构建非遗保护理论和相关知识体系,打破非遗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隔阂,从而更好地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就研培计划而言,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应深入开展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特点、相关项目的技艺原理和工艺难题、国内外行业动态、学员需求等相关研究,有针对性地拟定研培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授课内容,做到学校有备而教,学员有备而学。
针对如何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徐艺乙提出,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当代中国人可以尝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过去健康、典雅、绿色、讲究的生活方式,非遗自然会重新得到社会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则表示,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非遗不仅要注重保护其精髓,还要在传承中加以创新,使它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据悉,2017年研培计划的78所高校项目负责人、文化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新增研培高校所在省(市)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部分专家等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