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风·秦韵》文化品牌座谈会现场
2014年,《国风·秦韵》之《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绽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6年,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打造的原创歌剧《大汉苏武》摘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
2017年1月,大型秦腔现代戏《家园》亮相北京并拉开全国巡演大幕
传递陕西声音 讲好陕西故事
推进《国风·秦韵》文化品牌座谈会在西安召开
陕西是文化大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厅按照中央和文化部以及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高举弘扬传统文化大旗,创办《国风·秦韵》文化品牌,并先后推出西安鼓乐、陕北民歌、陕西民乐、秦腔等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十大工程,涵盖红色、历史、山水、宗教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全面塑造了陕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文化新形象。
2月17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国风·秦韵》文化品牌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为陕西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建言献策,期望以《国风·秦韵》文化品牌为重要抓手,通过继续在国内外重要城市举办陕西传统文化周等形式,进一步传递好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更大力量。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登,以期全省文化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学习贯彻落实《意见》活动,在积累文化产品、塑造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中有所作为。
刘宽忍(陕西省文化厅厅长):
中办、国办《意见》发布后,全国文化界反响强烈。为此,陕西提出了陕西文化做什么、怎么做的命题。为推动陕西文化发展,陕西省文化厅已经创设三大文化品牌。一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先行”理念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一品牌。陕西丝绸之路文化已经引领了全国的丝绸之路文化建设。二是《国风·秦韵》这一品牌,富有成效地推动了陕西文化“走出去”。陕西特色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体打包,已经输送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演。三是文化自信下的“文化陕西”这一品牌。《意见》的出台,使我们在推进相关工作时目标更明确、方向更准确、措施更精准。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办、国办《意见》的要求为目标,以《国风·秦韵》文化品牌为抓手,大力实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程——陕北民歌十大工程、陕西民乐十大工程、秦腔振兴十大工程、西安鼓乐十大工程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用传统文化工程建设支撑文化陕西建设。
王建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档案局局长):
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厅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可以用“力度很大”来评价。《国风·秦韵》电视栏目不仅在陕西,在甘肃、宁夏等地同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于传统文化发展,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传统文化魅力巨大,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往往超出想象。只要找准推介点,一定会引起广泛共鸣,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当时。二是陕西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使命和优势,是陕北、关中、陕南三个文化圈的综合体,文化具有多元、交融的色彩。三是保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为使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不成为“绝学”,需要保护为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建议“陕图讲坛”和《国风·秦韵》这样的平台坚持推广传统文化。
王绪刚(陕西省机构编制办公室原主任):
关于《国风·秦韵》这一品牌的建设及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要在挖掘历史文化上下些功夫。黄河文明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或地方就是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之地,长安文明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其深厚的文化应当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历史是相互联系的,要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和发展,一定要推出现代优秀剧目,贴近时代才能有生命力。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在体制和机制上做文章,因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保障。文化要奏响时代的旋律,现代的优秀剧目应反映时代,突出时代生活,贴近群众,彰显时代正气。
雷涛(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陕西文学基金会理事长):
近年来,陕西文化盛事不断、好戏连台,让人感受到陕西文化人那种真抓实干的精神、陕西文化喷涌发展的壮阔。今天讨论的《意见》含金量极高,可谓高屋建瓴。以此为契机,贯彻好《意见》精神,让陕西文化成为全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是非常有意义的。陕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传承地,理所当然要当好排头兵,给全国树立榜样。与此同时,要有更大的视野。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文化自省,不断地反思、深化我们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有一种文化自新。内在革新力量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一定要创新,创新才有更强更大的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做到文化自强。自强表现在内心的强大,使内心不被糟粕的东西所侵蚀;表现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每个个体能够充分享受到文化;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文化资源的转换更加顺畅。
李炳武(著名文史专家、诗人、摄影家):
目前,大西安建设的规划日益清晰,西安进一步开放发展的步伐会加速。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应当怎么做,值得认真思考。陕西省文化厅提出“丝路新起点,文化率先行”的工作理念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的举办,还是连续几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在陕西历史上都是创举。我认为,目前而言,对于文化的思考还应更广泛一些,除了戏剧、歌舞、诗歌外,还应包括长安学在内的学术研究。讲好陕西故事,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挖掘,许多可为“中国梦”服务的文化资源可供开采。因此,历史文化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抓起来,陕西省文化厅应牵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各类文艺样式不能停留在熟悉的内容上,要不断有新的东西加入,为我们当前的时代创作新的歌、新的剧。
肖云儒(文化学者、研究员):
动作快、落得实、特色强、模块化,这是我对陕西省文化厅近年来落实中央有关文化发展的意见的总体评价。去年以来,包括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内的重大文化事件,让陕西在全国很是风光了一阵。谈到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成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应当是历史文化活到了今天并形成了今天“传而统之”的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而非优秀历史文化工程,就表明是要弘扬活在当下的、最优秀的东西,而不是化石。资源不是产品,陕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要警惕“文化自负”。陕西在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上,一定要将资源转化为市场产品,要花大力气将产品做成品牌,文化产品最易拉动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对此,要认真研讨培训,突破思维局限,着力把资源思维转换成市场思维,将产品思维与品牌思维并重,在文化市场发展各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大力创设品牌。努力把申资性思维向融资性思维转变,实现从创作性思维向策划性思维转变,从地域性思维向全域性思维转变。与此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融入“互联网+”,见缝插针地、星星点点地为民族积累文化产品和文化精神,让老百姓随时随地从文化中受惠。
李敬寅(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
陕西省文化厅以清醒的头脑、真抓实干的精神进一步推出《国风·秦韵》这个品牌,是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的最好行动,今天开会研究探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非常适时。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把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抓。中办、国办的《意见》非常有针对性、操作性,符合中国实际,鼓舞人心。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继续好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入理解领会《意见》精神,进一步联系实际,把工作搞好。结合《意见》,我们要对照找出陕西的实际问题,当务之急是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总体上,我们要通过《国风·秦韵》这个品牌,通过贯彻《意见》精神,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让陕西文化再上一个台阶。
李勇(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
我理解中办、国办出台《意见》,就是想怎么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最好的教科书。陕西作为得天独厚的文化之地,要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不管是沉睡的还是活态的资源,需要不断地挖掘、激活、提升,当然也要创新。我们做了很多,但还要做得更多。《意见》有两处提到跟报道有关的,一个是新媒体的传播工程,一个叫多元立体的国际传播,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媒体平台,把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和传播。作为媒体人,要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通过新媒体平台,通过融合报道的方式更加立体地、多样化地来呈现陕西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精品,传播正能量,这是彰显陕西文化自信、呈现陕西文化形象非常好的一个渠道。作为新华社驻陕机构,我们肯定要把最好的陕西故事、陕西精神、陕西典型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在中华文化振兴的大交响里把陕西声部吹得更响、奏得更亮。
张伟(陕西省原副省长):
国风、秦韵一脉相承,陕西省文化厅早在几年前就下大力气推出《国风·秦韵》这一品牌,可以说是对陕西文化禀赋的自信和担当,具有文化发展的前瞻性,看清了文化的发展发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在陕西贯彻中办、国办《意见》,把《国风·秦韵》推向新阶段,继续把这一品牌做强做好,进一步弘扬陕西文化。陕西省文化厅召集各位专家征求意见,探讨如何在陕西贯彻好《意见》精神,值得肯定。陕西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化发展方面,解放思想仍是首要问题,不应自我束缚。与此同时,要尊重民间文化,鼓励民间创作,在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好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刘维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意见》务实、系统、深入,并且是一个按照工程样式进行实施的、有着超强执行力的文件。按这个工程实施下去,10年、20年之后,国人的文化面貌要变,因为把中国人思想、文化的根扎在我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了。这一工程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一项影响子孙后代精神面貌的伟大工程。包括陕西这些年着力推动的陕北民歌十大工程、秦腔振兴十大工程等,这种抓文化建设的务实态度值得肯定。文化工程要抓住机遇,抓得更具体、更务实,要假以时日,长久努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三秦文化建设来说特别重要,陕西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将更加强大。
挖掘陕西资源禀赋
对接当代文化需求
——《国风·秦韵》文化品牌大事记
为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及来陕西视察时提出的“五个扎实”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精神,2014年,陕西省文化厅积极创办《国风·秦韵》这一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品牌,讲好陕西故事,传递陕西声音。如今,《国风·秦韵》文化品牌项目已列入陕西省“十三五”规划;《国风·秦韵》电视栏目荣获第十三届陕西电视金鹰奖电视栏目一等奖。
概括而言,《国风·秦韵》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品牌涵盖红色陕西、历史陕西、山水陕西、宗教陕西、文学陕西等诸多门类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括长安画派、陕西地方戏曲、陕北民歌、陕西民乐、西安鼓乐、民间手工技艺等。活动项目包括国际巡演交流,国内展(巡)演推广,创办《国风·秦韵》电视栏目,编辑出版《国风·秦韵》系列丛书及音像制品,举办《国风·秦韵》大讲堂等。以《国风·秦韵》文化品牌为载体,通过科学严谨的抢救保护措施、精准扶持的传承发展举措,全面塑造陕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新形象。
作为《国风·秦韵》文化品牌的先声,以秦腔大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日渐成为近年来陕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
2012年,举办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制定了结合实际的赛制、赛程,坚持艺术水准,奖项评选宁缺毋滥,要求赛出正气、赛出作风,维护大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聘请有造诣的老艺术家出任评委,给年轻演员把脉,旨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促使他们尊重秦腔程式规范,注重人物的声腔和形象塑造。从结果和反馈的信息看,这次获得优秀成绩的青年演员,让人们欣慰地看到了21世纪振兴秦腔的曙光,看到了一批足以继往开来的秦腔生力军。
2013年,举办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获奖演员展(巡)演,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开办《大秦腔戏台》栏目,进一步巩固、锻炼、提高年轻演员的技艺技能,助力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现代传媒平台展播,拓宽传播途径,扩大秦腔艺术的影响力。
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举办,并永久性落户陕西。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与陕西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相结合,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发挥这一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秀剧目展演及美术作品展等项目,进行中外文化展示和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陕西”建设。
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主办“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梆子腔剧种的30余位专家以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指导价值的梆子腔剧种研究成果,共商梆子戏发展繁荣大计,汇集研究论文40篇,出版30万字的梆子腔论文集,为梆子腔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理清思路,寻求走出困境的路径。
2015年,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开办《国风·秦韵》文化栏目,在陕西卫视频道播出。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组成以老艺术家为骨干的专家团队,从省、市、县专业剧团报送的280个剧目中,经过严格审查筛选,104个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在《国风·秦韵》文化栏目亮相,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陕西卫视是陕西唯一可以辐射全球的电视传播平台,已实现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落地全国333个地市中的290多个,全国城市覆盖率超过80%,同时,还在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美地区落地,收视人口达到8亿。
2015年,陕西省文化厅、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党益民创作长篇小说《根据地》首发仪式。《根据地》立足革命史实,全景式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点燃革命烈火,创建保存革命力量的摇篮——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红军长征结束时,这块“仅存的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可靠的落脚点,为中国共产党东征抗日和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陕西省文化厅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组织《国风·秦韵》走进中央党校大有书局,共同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造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带去了“国风·秦韵——中国传统音乐赏析”。把一个艺术与人文并重的陕西、一个日新月异的陕西,以音乐文化的独特样式呈现给中央党校师生,受到中央党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2016年,实施传承保护措施,举办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为基层院团和中青年演员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陕西省文化厅给予每个剧种30万元的经费支持,推动全省县级院团“一团一戏一品牌”,使每个院团都有拿得出、叫得响的代表作品,凭借拿手剧目,确保风格特色,体现剧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自乾县的弦板腔,长安道情,华阴的迷胡,大荔的同洲梆子、碗碗腔,富平的阿宫腔,合阳的线腔,南郑的汉调桄桄,安康的汉调二黄,以及来自陕北宜川的蒲剧、神木的晋剧,在西安集中展示各具风韵的艺术特色。
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成功举办,全国50余个艺术团体参加了艺术赛事、对外交流、文化交易、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五大板块的10个项目、26场活动,角逐文华奖、群星奖各奖项。艺术节以“文化惠民、节俭办节、创新发展、统筹融合、共办共享”为原则,传承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力求创作一批艺术精品,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建立一套良好机制,努力实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办成一届永不落幕的艺术节。
2017年春节期间,陕西省文化厅以《国风·秦韵》为品牌组建7个演出团队,赴欧美国家和地区,以43场丰富多彩、别具风格的陕西民乐、西安鼓乐、剪纸制作、皮影雕刻、社火脸谱绘制、农民画、皮影戏和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演出等活动,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