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锡雕传承人:孤独并寂寞的坚守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王敏娜 创建时间:2015-08-05 13:32:00

 




  锡器,不仅蕴含传统文化之美,也是许多人儿时温馨的记忆。锡酒壶、锡水壶曾是许多人家必备的物什;行走于大街小巷,打着梆子、高声吆喝的锡匠曾是东北街头一景。机械化时代,人们逐渐被塑料、玻璃和不锈钢制品包围,传统的锡器和锡匠与生活渐行渐远,锡雕技艺更是面临失传的窘境。如今,东北能够掌握手工打制锡器技艺的人已十分少见,掌握“锡包玉”等锡雕绝活的人仅剩一人,他叫石岩。

  一把锡壶需经上万次敲打

  7月20日,锦州古塔区广西街一座老居民楼,不时传出“叮叮叮……”的敲击声。循着声音,记者来到石岩的工作室。

  一楼,十几平方米,屋子里堆着木头锤子、錾子、锡片、焊枪等工具,锡雕艺人石岩坐在一角正在加工锡片。

  47岁的石岩个头中等,相貌堂堂,刚一见面略显拘谨,言语不多,但说起锡雕来滔滔不绝。

  他告诉记者,锡是一种绿色金属,具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特性,而缺点就是延性很差,一拉就断,本身并不适用于机械化操作。为了增加延性,加工时势必要加入铅等成分,给使用者带来了风险。这也是在机械化日益发达的今日,他依然坚持手工打造锡器的理由之一。

  说话间,石岩拿起桌面上一把半成品锡壶,开始为记者演示锡器的打制。只见他在壶身的上半部敲打了几下,停了下来,打量一番后,又在壶身的另一侧敲打了几下,如此反复。

  “我现在在完善造型,因为纯手工打制锡器是不用模具的,完全靠手中的小木锤一点点地敲出来。在敲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锤子的敲打力度,力度过大会造成锡板的厚度不均,而且也破坏器形,可力度小了啥也做不出来。另外还要控制好各个部位的比例,以保证锡壶外形的完美。 ”石岩说,哪个角多了就要往回收一下,少了就要向外扩一点,有时候完成一把造型完美的锡壶需要敲打1万多下。

  敲打只是制作过程的一小部分。纯手工打造一件锡雕作品需要经过选料、设计、化锡、制钣、下料、焊接、铣磨、雕刻等十几道工序,起早贪黑地干,也得个把月的时间。

  其中一个难点是雕刻。与玉石、木头等材质不同,锡的质地比较软,雕刻图案的时候黏刀,多余的碎屑会粘连在一起,下刀之后还要按照原来的刻痕反补一刀。反补的时候不能犹豫停顿,否则就会破坏整个线条的流畅性。

  在石岩看来,最难的还是焊接。一般来讲,焊接时必须要保证焊条的熔点比金属器皿低,如果焊条的熔点和金属器皿一样,则容易焊漏。石岩制作锡器时,所用的焊接辅料是从锡器剩余材料上剪下的锡条。他坚持用本锡焊法制造锡器,而本锡焊极其考验人对焊条火候的掌控,这一步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前功尽弃。 “现在一些合金材料中都含有铅的成分,用锡来焊接可以杜绝铅污染,这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石岩说。

  另外,石岩还重拾了早已失传的“锡包玉”技法,将玉壶的壶身用锡严丝合缝地包起来,只露出壶嘴和壶把。

  经常被问起锡雕为何物

  令石岩感到无助的是,像他这样坚守传统手工锡雕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机械压铸锡质器皿的出现,传统锡雕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锡雕这门技艺。

  作为我省传统锡雕的非遗传承人,石岩经常被人问到锡雕为何物。每到这时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通俗地讲,锡雕就是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物品,它是个大概念,涵盖了锡器的打制和雕刻。 ”

  “如今,锡器已经被塑料、玻璃以及不锈钢等现代器皿代替,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就连锡雕的概念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宋晓冬说,“锡是最早被人类发现并利用的金属之一,也是合成青铜的重要元素,数千年前,它就在青铜文明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

  宋晓冬介绍,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中曾出土过锡块和外镀厚锡层的虎面铜盔,大司空村殷墟中甚至还出土过6件锡戈,这一切都说明,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制造出锡器。

  “不过,古代锡器稀有且珍贵,最早主要为皇家和达官贵人所用,还未流入民间。古代上层社会极为崇尚 ‘藏礼于器’,从器物造型上便可见一斑。在商代以及汉唐时期,锡器的造型几乎就是青铜器的翻版。 ”宋晓冬说。

  到了宋代,锡器开始普及,出现了“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这样的“绝对儿”。那时候,打锡器的技艺已经流传到民间,但锡器的造型依然没有自己的特色,往往以瓷器为模板。

  明清时期,锡制品开始盛行,几乎涵括当时人们生活的所有品类,且地域范围极为广阔,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西南等地考古均有发现。

  挑着扁担的锡匠曾是街头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锡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比如烧开水用的锡水壶,烫酒用的锡酒壶以及祭祀用的香炉、烛台等等。而在东北地区,锡酒壶和锡水壶最为常见。

  “用锡酒壶烫酒不仅热得快,口感也好。 ”家住沈阳市浑南区、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市民王福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把锡酒壶,壶口呈喇叭口状,我爸要喝酒时,我和哥哥抢着去拿锡酒壶烫酒。 ”

  由于过去打制锡器的工艺比较粗糙,一般的锡壶使用两三年接缝处就会开焊漏水,因此走街串巷打锡壶的匠人比较多,人们称之为锡匠。

  “锡匠不仅在城市里走街串巷揽活,也去农村给人打锡活。”今年75岁的沈阳市民赵忠和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他记忆中,村里时常有锡匠来打锡活。那些打锡匠通常挑着根扁担,一头担着风箱,一头放着各种工具,走到村头就开始吆喝:“打锡吊子喽!”要是有人送来锡块或者漏了的锡壶,锡匠就会找个墙角支起炉子,将锡制品熔化在铁锅里,再进行二次打造。

  “在打造锡壶的时候,为了美观,壶盖面上要敲出一点弧度,有的还会在壶身上简单地雕点小花、小鱼。 ”赵忠和说,“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村里还有锡匠来打锡壶,但现在,绝迹了。 ”

  石岩介绍,与东北相比,那时候锡制品在南方人生活中使用得更加广泛。以前,江浙、闽南等地有风俗,女儿出嫁的时候须送锡灯、锡壶等作为嫁妆,有添丁进财、惜福的寓意。

  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人

  如今,传统锡雕濒临失传。

  石岩告诉记者,他学习锡雕也是机缘巧合。2000年,石岩的岳父杨喜华举家从黑龙江搬迁至锦州,带来了一套闲置多年的锡雕工具。原来杨喜华祖上曾在虞衡清吏司 (清同治年间工部下设四司之一)从事宫廷锡雕,传到他这一代,锡雕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他也就将这些工具束之高阁了。

  石岩听说这么一段典故,对锡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到女婿如此喜欢,杨喜华十分欣慰,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石岩虽然很享受锡雕带来的乐趣,但他发现在锦州乃至整个东北都找不到可以交流锡雕技艺的人,这令他倍感孤独。

  2006年,石岩专程到锡雕发源地——山东莱芜参观学习。然而,令他遗憾的是,莱芜当地锡雕也退化得很厉害,除了几位锡雕大师在坚守外,没有人学习这门技艺。

  前两年,石岩还到锡产地云南去观摩,当地引入了现代化的数控机床和压铸机,锡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在感叹现代化设备高效率的同时,石岩想的却是如何保持传统锡雕技艺。

  眼下,将锡雕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是石岩最大的心愿。然而,锡雕的枯燥和纯手工的低效率让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纯手工锡壶昂贵的价格,注定了这是一个小众市场。据介绍,一把机械化生产的锡壶也就几百元,而一把纯手工打造的锡壶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元。但这些困难都没能吓倒石岩,他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家里或者朋友的文宝斋里,等待赏识之人。

  石岩的窘境也引起了省非遗中心的重视,宋晓冬告诉记者,虽然锡雕并非起源于辽宁,但是锦州传统锡雕用料讲究、造型独特且内容积极,值得我们重视并加大保护力度。□本报记者/王敏娜 文/摄

  石岩最为中意的一把锡壶,最大亮点在于壶把手的雕刻。

  为了保证锡雕的绿色环保,石岩坚持本锡焊。石岩的锡雕完全是纯手工打造。不能落地的熏炉。锡制粉盒上的雕花是仿的漆雕。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