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西安鼓乐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 航 创建时间:2015-05-25 09:31:00

  鼓乐,千百年来一直活跃于西安等地。西安鼓乐作为唐宋遗音,是鲜活的文物资料,为当今国内外学者所关注。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曾先后两次到西安考察,并依据西安鼓乐和五台《八大套》,对宋代姜夔的词曲作了译解。此后就只有李石根、何钧等少数几位学者继续这一研究,60年代西安音乐学院也曾开始整理和研究,但都因种种原因时断时续。

  “祖规”不利于乐谱及演奏技艺传承保护

  2009年,“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赵庚辰曾是唯一全面系统掌握西安鼓乐曲谱的艺人。2015年5月6日,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不幸辞世。西安交通大学音乐教授马西平曾带领记者拜访赵庚辰。赵庚辰坐在床边手打着节拍,对记者谈起鼓乐如数家珍。

  “张魁是明代鼓乐传承的代表,掌握八拍坐乐全套功夫;毛和尚是清朝时期鼓乐传承的代表人物,除掌握八拍坐乐全套技艺外还有法鼓段;清末民国时期,朱桐成为鼓乐传承的代表人物,我们乐社伙计扮货郎走街串巷寻访名师,才从三原请来朱桐先生传授了两年。”

  西安鼓乐的传授方式以老艺人口耳相传为主。学古乐需要通过乐师口传心授。初学学笙,后来学笛,再往后就是学管,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吹,“年管月笛当日笙”是说学古乐的难易程度。老师一句句教,习乐者一句句模唱,老师唱一个“音”,带着“韵、律”并伴有“啊”、“哎”、“吔”等语气词。赵庚辰称此唱法为“哼哈”。

  西安鼓乐社僧、道派传统上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法会期间,昼夜演奏,不取分文。明清时期,鼓乐社非常活跃,每个寺院、道观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而每个鼓乐社又分别归属于终南山中不同的寺院或道观。四月初礼佛、六月初南五台庙会和六月中旬的西五台庙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斗乐”,演奏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回荡在终南山中不绝于耳。

  西安鼓乐流行于古都长安城乡,包括今之西安市、长安、周至、蓝田等县,它继承了唐宋音乐传统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历代音乐艺术及各地民间音乐精华。西安市的东仓、大吉昌鼓乐社;长安县的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的南集贤鼓乐社等,至今坚持业余性的自娱演奏活动。

  赵庚辰介绍,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安市有东仓、西仓、佛教、迎祥观、显密寺、香米园、大吉昌、城隍庙等十多个鼓乐社;长安县有何家营、皇甫等鼓乐社;周至县有南集贤东村和西村两个鼓乐社(也叫香会);蓝田县有楸树庙、田家湾等鼓乐社(也叫水会)。各乐社都有标志社名的坐纛旗。乐社除各有自定的演奏活动外,只参加朝山祈雨、斗乐竞技的表演活动,从不为婚丧事做营利性演奏。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从十多年前开始倡导保护西安鼓乐、古谱和民间艺人。目前整理保留有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曲名、曲牌1200多个,套曲40多部,包含有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宗教等音乐形式。“西安鼓乐虽然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我们对它的乐谱、乐器、乐曲、乐律、乐人、乐社、乐俗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也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深入开展。”钟明善说。

  2001年6月,马西平到赵庚辰家去整理抢救鼓谱,但因为乐社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规,赵庚辰起初并未答应。为了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技术,立体地记录下这个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马西平和她的学生每周都要带上录音录像设备来记录赵庚辰老人哼唱的曲子,并把它译成简谱和五线谱。赵庚辰老人拿着鼓槌边敲边唱,马西平的学生拿着录音机、摄像机等在一边记录。“五年用坏了五个录音机。”马西平告诉记者。

  乐器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记者考察发现,不只是乐谱和目前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古乐演奏形式需要传承和保护,乐器的保护也刻不容缓。

  所谓“道器一体”,形而上的鼓乐之道一定与形而下的鼓乐之器是统一的。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冯亚兰认为,乐器、乐谱、四调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西安鼓乐乐律学问题的关键环节。西安鼓乐曾经使用过四种笛子,即官调笛、平调笛、梅管笛、夏笛(已失传),它们都是均孔笛,但调高、音位、用法不同,现在如果用一笛吹四调,将会造成调式概念不清,音区、音域不分,从而失掉鼓乐的风韵。西安鼓乐原来所用的笛子不仅有10簧,而至少应有14簧,同时比较宋、清两代记载的笙、考古发掘的佛寺笙和日本正仓院保存的笙与西安一些鼓乐社使用的笙发现:不同时期的乐器结构虽然相同,但是也存在差异。近年来民间鼓乐实践中存在用现代乐器替代失传的古代乐器的问题,这会导致乐律的改变,造成古乐“变味”。

  其实乐器的改变古已有之。琵琶是一种弹弦乐器的通称。唐代所谓的“琵琶”,是专指三国魏晋以后经由西域传入的“胡琵琶”。至于汉代流传下来的琵琶,此时概称为“阮”或“阮咸”。胡琵琶有两种形制:一为曲项琵琶,简称“琵琶”,有四根弦、四个柱(柱,即“相”,音位的标志),音箱呈梨形,曲项,用拨子弹奏。另一种为五弦琵琶,简称“五弦”,有五根弦,四个柱,形制与曲项琵琶相同而略小,原来也用拨子弹奏,在南北朝后期已有人改用手指弹奏了。

  记者发现,西安鼓乐在民间经过千年的流传,产生了音乐元素和演奏风格上的变化。由于这种古乐多是艺人们代代口授传承,难免使许多演奏技巧难度较高的乐器失传,使鼓乐配器不全,音域表现不够丰满。据老艺人回忆,原来有横弹琵琶,现在已失传。笛子在西安鼓乐的吹奏乐中很重要,定音高、领奏都要靠它,但它并非现代乐器厂制作的标准竹笛,一定要用特制的三种匀孔笛,即平调笛、官调笛和梅管调笛(昆笛)。所用的笙因为要依笛定调,故相应地配以平调笙、官调笙和梅管调笙三种。现代乐器中的笛、管间空的间距不等,乐器改变了音色。所以鼓乐乐器制造技术的传承、研究和保护也显得尤为迫切。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