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泉万
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15个。这些项目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吗?答案是肯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那么,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在产业开发时应当怎样运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对此,应切记:
保护要当家,产业不宜“化”;
开发要审慎,未必全“做大”。
原生态开发
保持原汁原味
苗族蜡染,点蜡用蜂蜡,配以少量的石蜡,或用树脂、牛油;布料是麻、棉等家织土布,分别用蓼蓝、红花、栀子和五倍子等草药,染成蓝、红、黄、黑等各种颜色;图案以手工绘成;去蜡用沸水煮。
白族的扎染也用土布,扎缝工艺中的缝绞法、捆扎法、包扎法和打结法,均由手工操作;染料用靛蓝、茜草、苏木和红花等植物染料,既不污染环境,又有药用功能;浸泡、染色、漂洗和晾干等程序也完全由人工完成。
这样的“非遗”产品,地道、纯粹、正宗,除了具有使用价值,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实践证明,凡是不掺假、不作秀、不偷工减料的原生态“珍稀物种”,都能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青睐。
今天,还能维持“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的方式进行生产的“非遗”项目,即是原生态开发。他们以“公司+业户”的形式“统购统销”,或带料加工,或按订单供货。这种开发方式尊重少数民族“非遗”固有的内涵和既定的形式,保持原汁原味,不用现代科技加工、改造,也不用任何“添加剂”创造附加值,而是从头到尾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纯手工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原生态开发切不可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因为“非遗”中工艺类代表性项目,原本就是“小打小闹”的家族式或作坊式生产。
包装性开发
现代科技提升艺术表现力
前不久在北京上演的黄梅戏《牛郎织女》,采用3D技术打造舞台美术,打破了传统戏曲“景由人出”、“景随人动”的局限。在这台戏中,舞台上所呈现的天上、人间、天宫、天河,处处给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观众关注的焦点已不全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这种3D包装使神话更贴近生活,表演更贴近观众。
同样的,广西《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也以大场面、大制作、大投入,将壮族的歌、舞、音、诗融为一体,综合包装,使原本出自壮族民间文学的“刘三姐歌谣”,在歌剧《刘三姐》和电影《刘三姐》产业运作基础上,再上一个新高度,再创一个新纪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些“非遗”项目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包装,在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广大观众的文化诉求。
嫁接式开发
“土洋结合”受欢迎
满族刺绣图案既有传统的吉祥纹样,也有现代设计,而出口日本的满族刺绣甚至还有富士山和樱花的图形。这些融入了现代信息和外国元素的绣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十分红火。我们将这种把少数民族“非遗”的传统性、民族性和时尚性、普世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叫做“嫁接式开发”。
少数民族土布近年来也成为抢手货。这种布原本是在古老的织布机上手脚并用,一梭子一梭子织出来的。原来的土布有72道工序,产量很低,每人每年只能织800至1500米。如今,经过改良,已将传统手摇纺车上纺出的单股线,改为用自动化机械纺成又细、又匀、又结实的双股线;染色改用有机染料,不易褪色;手工工序也缩减到十几道。这种土布确切地说应叫做“洋线土布”,是土洋结合的产物。由于仍然是土法手织而非机械大批量生产,嫁接式开发的土布产品仍受欢迎。
将少数民族”非遗“的产业开发嫁接到旅游业上,近年来也不乏成功的例子。这里,少数民族“非遗”为旅游业提供的主要是文化产品,包括工艺类和演艺类两个方面。工艺类是旅游纪念品,即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工艺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演艺类产品,例如歌舞、戏剧等,则适宜与景区“捆绑销售”。例如在张家界,能看到土家族、苗族的文艺演出;在内蒙古成吉思汗陵,能看到蒙古族安代舞、听到蒙古族长调和呼麦等等。可以看出,景区是少数民族“非遗”亮相的窗口、展演的舞台和销售的市场。
结构性开发
跳菜登上大舞台
在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有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在机体仍然是“真身”的前提下进行了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典型例子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彝族传统舞蹈跳菜的产业开发之路。
跳菜是南涧县彝族民间在宴席上给客人上菜时跳的礼节性舞蹈,雅称“奉盘舞”,俗称“抬菜舞”。最初,跳菜是否属于舞蹈是存在争议的。后来,政府将此作为“非遗”项目逐级申报,接着跳菜以舞蹈节目的名义登上舞台。几次获大奖之后,跳菜以800人的阵容演出,从此走上城市商业演出的舞台,由歌舞伴餐发展到完全脱离餐饮宴席的艺术表演。
2003年,云南掀起了打造跳菜文化品牌和发展跳菜文化产业的热潮。为适应经营性演出的需要,相关部门对演员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原来只有男演员,后来加入了女演员;跳菜标志性的四大要素是“光头、抬盘、羊披、大耳环”,后来取消了大耳环,光头变长发,只保留抬盘和羊披。同时,南涧县彝族打歌时的唱腔、舞步和伴奏乐器芦笙等也将移植到跳菜中,形成了融歌、舞、乐为一体的视听效果更好的舞台艺术。在内容方面,抬盘中所盛的已不再是彝族传统食物,而是白族的三道茶。这样一来,在“洱海一号”以展演白族文化为主的大型游船上,彝族跳菜以一个“华丽转身”欣然介入,成为大赢家。
彝族民间舞蹈跳菜的产业开发,独辟蹊径地走出一条不断对内容和形式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现代演出模式的成功之路。
体验式开发
民俗节庆需要亲身体验
少数民族“非遗”中的民俗类项目包括人生礼仪、节会习俗、祭祀、庆典等。这些都是特色鲜明、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这样的资源是一道耀眼的景观,需要体验式开发。
但是,民俗类项目的节令性和时效性,跟旅游市场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矛盾,也就是说景区的游客天天有、天天不同,可是少数民族的礼仪节庆、祭祀、庆典是有固定时间的。原则上,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不能为游客天天过泼水节;内蒙古鄂尔多斯也不能为游客天天表演成吉思汗祭典。
可是,作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不能受节令性和时效性的限制。因此,开发之后的常态化的民俗展演虽然不一定原汁原味,但游客在参与中势必获得心理满足。只是这类民俗展演,时间的安排要机动灵活,天天表演则失去新鲜感,间隔太久又影响效益。最好隔三差五,既能留住客,又有吸引力;每次展演也应略有不同。例如藏族传统的雪顿节在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行,藏语的意思是吃酸奶的节日。同时,有藏戏演出和晒大佛活动,还有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传统雪顿节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可是在旅游旺季,也不妨定期、不定期举行类似雪顿节活动,仍以吃酸奶为主,其他活动适当增减。那么,游客对这一藏族传统节日的体验也将是基本满意的。
民俗类”非遗“开发中,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尊重民族感情,由该民族自主做好评估、论证,由少数民族群众自己决定,自行操作。(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辰序)
彝族跳菜已脱离宴席,走上舞台。
苗族蜡染因其原生态特点受到青睐。
3D包装的《牛郎织女》让观众感到震撼。
“土洋结合”的土布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