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多元系统研究非遗 铸就校园传承典型
作者:3886 创建时间:2013-01-24 10:27:00



多元系统研究非遗 铸就校园传承典型
 

王  斌


   将非遗校园传承课题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多元文化欣赏、非遗选修课、学科渗透非遗知识;武术队、舞龙队、京昆团等学生社团……中关村中学开展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已有一年时间,在近日举行的课题中期总结会上,校长邢筱萍及7位教师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学生了解与熟悉非遗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意识、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等呈现令人欣慰的成果。

  形成“一体两翼”

  特色课程体系

  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表示,课题开展一年来,在大课程观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凸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即“一体两翼”框架。据介绍,“一体”代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骨气的中国人;“两翼”代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非遗校园传承上,中关村中学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非遗传承原则,通过营造环境普及非遗、学科渗透非遗,开展每天5分钟的多元文化欣赏和非遗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走近非遗、走进非遗、感受非遗”。并将多元文化欣赏、舞龙运动、国粹京剧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提高上,以学生舞龙队、武术队、民乐团、空竹队等学生非遗社团为平台,提高学生非遗传承的专业技能。拓展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学校开设了京剧、中国民间艺术、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等选修课,激发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爱好。

  开设选修课程

  非遗知识融入课堂

  今年中秋节期间,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重阳节你是怎样对向长辈祝福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节日?除了拓展社团活动等方式,中关村中学还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将非遗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据了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上,先用1课时对非遗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各用2课时开展相关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中秋节和重阳节,传统美术类剪纸、书法,传统音乐类川江号子、蒙古长调、呼麦,曲艺类西河大鼓,民俗类祭孔大典等。

  相关教师表示,通过校本选修这样一个渠道,帮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学生生活,拓展学生知识面。体会与感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欣赏水平,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尊重、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非遗系统研究

  填补国内科研空白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我校非遗传承教育开展的情况,寻找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中关村中学对初高中近1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总结中可以看出,初二、高二年级在接受了近一年的非遗知识关注和学习,与入学时间不长的初一、高一年级学生相比,更加有意识地关注非遗信息,深入探究非遗背后的文化,“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效果凸显。

  “中关村中学以高位建构、全员普及、融入课程、学科渗透、社团提升等系统方式开展非遗校园传承研究,填补了国内非遗科研项目的空白,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意义。”专家建议,要保持势头,挖掘潜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传承意识和技能。此外,要注意将非遗文化研究常态化、成果化,将科研成果结集出版,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