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鼓乐声声入耳 乐社后继有人
创建时间:2012-03-26 10:17:00

鼓乐声声入耳 乐社后继有人

——看西安鼓乐这几年 


古乐谱


西安音乐舞蹈学院周至分校鼓乐系学生们的演出
 

    西安古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并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它的境遇究竟如何,生存状况是否有所改观呢?日前,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发现在陕西还存有10余家民间鼓乐社、200多名乐手,一些民间乐社已逐渐恢复生机,一批鼓乐著作及音像资料得以出版……西安鼓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凸显出令人欣慰的一抹亮色。

    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2月17日,一档以非遗为主打的电视节目《文化陕西》在陕西广播电视台首播,第一期的内容便是西安鼓乐。在节目中,西安古乐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4岁的老艺人赵庚辰不仅介绍了西安古乐的历史渊源,并娓娓道出了这几年他的亲身感受。

    赵庚辰说,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据考证,它始于隋、盛于唐,作为宫廷音乐曾高高在上。唐安史之乱期间,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西安古乐遂流入民间,并依托寺庙等进行乐事活动,随后逐步发展成为僧、道、俗3个流派,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专家介绍,不仅国内的一些民间音乐深受西安古乐的影响,甚至日本、韩国、越南的一些古老的音乐形式都流淌着西安鼓乐的音乐元素。它现今主要流传于陕西的西安市、蓝田县、周至县一带。

    据赵庚辰介绍,过去西安鼓乐是老西安们最重要的娱乐形式,每到节庆时,各个乐社都会互送请帖斗乐演奏,乐声响彻整个古城。半个多世纪以前,在西安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乐社,总数超过百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祭祀、敬神、庙会等鼓乐演奏土壤的逐渐消逝,民间乐社渐无经济来源、无固定活动场所,演技衰退、后继无人等问题随之凸显,乐社数量也锐减。

    为了使西安古乐尽快走出困境,这几年陕西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不仅加大了对传承人的财政资助力度,为曲目录音录像并出版光碟,每年还定期举办各种鼓乐艺术节。“前些年西安古乐纯粹是民间乐社及艺人们自己的事,没人管、无人问,这几年不但政府给我们发了补贴,还时不时地组织演出,看到这种变化,我很高兴。”赵庚辰说。

    与旅游景区的结缘

    西安古乐境遇回暖同样离不开民间乐社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没有演出,西安鼓乐就没有存活下来的可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一些乐社的领头人开始四处奔走,西安东仓鼓乐社最终成为与旅游景区联姻的第一个受益者。

    2005年,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在西安市曲江新区开园。次年4月,在了解了“大唐芙蓉园”的规模和经营理念后,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给时任曲江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写了一封主题为“圆梦”的书信。在信中他回顾了自己几十年来抢救西安鼓乐的艰辛,并表示没有音乐的园林是没有生命力的,希望能将东仓鼓乐社带进“大唐芙蓉园”。没想到段先念立刻接受了范炳南的建议。几天后,东仓鼓乐社的老掌门赵庚辰便率领范炳南、赵筱民等数十名弟子移师“大唐芙蓉园”,演奏起了《霸王鞭》、《香山射鼓》等古曲。从此,东仓鼓乐社的乐手便和“大唐芙蓉园”的正式员工一样,开始领工资了。“大唐芙蓉园”还专门为鼓乐社印制了宣传册,拍摄了宣传片,重新制作了服装。在“大唐芙蓉园”表演大厅,他们每天会表演3场原汁原味的西安鼓乐,呈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去年7月,由西安市曲江新区打造的又一全新板块——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在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建成开放,该景区主打民俗文化游,集贤鼓乐社便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场全新排演、用时30分钟的《集贤鼓乐》在景区内驻场演出。非遗与旅游结缘,不但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也让乐社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

    另外,近年来随着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庙会和一些民间习俗的恢复,也给更多的乐社提供了登台亮相的机会。从2010年起,在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西安小雁塔荐福庙会上,鼓乐表演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今年春节期间,何家营村鼓乐社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为广大市民及游客奉献了20多场演出,深受好评,古乐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后继有人的破局之举

    近年来,乐社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安鼓乐的发展。虽然一些乐社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比如2004年10月,西安市何家营小学与何家营鼓乐社合作开设了鼓乐课,经过几年培训,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娃娃军队伍。然而,随着他们长大成人,四散各地,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娃娃鼓乐队”消解于无形,西安鼓乐的传承陷入迷局。

    “西安鼓乐是采用宋代俗字谱的记谱形式,一般人无法读懂,必须由师傅口传心授。要想演奏一首乐曲,必须首先学会吟唱曲谱,而后才能进行演奏。同时,由于鼓乐是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表演,给传承工作平添了难度。”赵庚辰说。去年10月22日,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举办期间,63位平均年龄为16岁的乐手,在西安举行了一场西安鼓乐专场演出。这些孩子学习鼓乐的时间仅有一年多,但他们已经会演奏近百首鼓乐曲目,这让大家十分欣喜。一些专家说,西安鼓乐终于有传人了。他们是来自西安音乐舞蹈学院周至分校鼓乐系的学生,将古乐引入正规艺术院校,成为陕西破解传承难题的一个途径。

    西安音乐舞蹈学院是民营企业西安中菲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在接收整合了有着30多年历史的周至县戏曲学校后,他们于2010年在周至分校成立了鼓乐系,面向社会免费招收了首批63名学生,聘请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焦杰等人传授鼓乐技艺。如今,这里已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西安鼓乐传习基地。焦杰说:“长久以来,鼓乐只有师傅带徒弟这一传统的教授方式,科学的传承方式一直被忽略。在艺校开设鼓乐专业,确实打破了这一僵局。”

    据悉,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还将继续招录鼓乐学生,同时中菲集团投资的“西安汉文化博览园”“西安戏剧城”兴建在即,这批鼓乐学生毕业后将在那里就业。2月底,在西安中菲集团总部,记者有幸再次欣赏到了鼓乐系学生们的演出,他们带来的唐风唐韵给人时光逆转的感觉,他们青春洋溢的面孔似乎也在昭示着西安古乐的春天即将来临。(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陕西记者:任学武   通讯员:杨  银  黄迅汲)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