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禹羌文化之殇
《史记》载:“禹出西羌”。禹羌文化,也让北川这个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倍感自豪,也容不得任何人对她的玷污和损害。所以,当有人提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的观点时,已近60岁的北川禹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谢兴鹏就奋起反击,老夫聊发少年狂。可如今,对禹羌文化深有研究的谢兴鹏、市级非遗项目羌族民歌传承人计学文等,均已在地震中遇难。没有传承人,禹羌文化就像“断了香火”。林继忠说,羌族没有文字,语言、文化都是靠口传身授得以传承的。而在此次大地震中,大量通晓羌族语言、文化、历史的羌族人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幸罹难,除了谢兴鹏、计学文、北川文化馆5名工作人员和退休职工全军覆没之外,还有不少羌族同胞遇难。“你说,禹羌文化谁来传承,怎么传承呢?”
不仅如此,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大禹纪念馆、文化馆等都在地震中变成了残垣断壁。“太惨了”,林继忠的话语中时不时会穿插进这三个字,让听者也感到了那份惊心动魄。“当时,我在家里上网,突然,17英寸的显示屏刷一下飞到了我脑后,我压着狂蹦乱跳的桌子撑起来往外一看,不得了,整个北川天昏地暗……”后来,当他赶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一一查看时,目光所及,让他欲哭无泪。“没了,都没了,”他喃喃说道,“博物馆400多件羌族民俗文物、实物,纪念馆上千件档案、图片,文化馆500多套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羌族服饰,都祭给了这次大地震。”
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剜心的痛。地震前,北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余项,还有40余项未及申报和正在申报。譬如,今年初,“羌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无可奈何,但北川文化旅游局已开始酝酿对各种失落的禹羌文化资料重新搜集保护。林继忠说:“一切从零开始,难是难,但再难也要做下去,不能让禹羌文化在我们手中成为绝唱”。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