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李树建:挺进名校圈“粉丝”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关超 张莹莹 创建时间:2019-03-05 09:20:00

编者按:在此次全球瞩目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非遗领域的代表和委员出席了大会。作为代表和委员,他们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察民情、聚民智,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为非遗代言、为行业发声。同时,他们也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报从中遴选了9位来自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的代表和委员进行了深入采访,既为展示他们的风采,也为呈现近年来非遗在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我演了45年戏,做了31年院团长,演遍了全国31个省区市,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天天都在想如何为豫剧的传承和普及做点贡献……”。作为“双料”代表人物,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不仅是豫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的《清风亭上》《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忠孝节”三部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豫剧内涵和忠孝节义。

平日里,李树建特别注重豫剧的传承工作。他始终认为,豫剧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年轻人,只有占领了年轻人的思想阵地才能赢得豫剧的明天。2017年3月17日,为了普及传播豫剧,民办公益组织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在郑州大学挂牌。自此,豫剧在高校中的传播推广又多了一个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中心做了大小活动140个,走进了全国40多所大中小学。

2017年10月,李树建带领“忠孝节”三部曲到北大、清华展演,现场一票难求,演出之后还在北京大学成立了豫声剧社。2018年,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还组织了李树建“中华美德三部曲”全国巡演活动,先后在河南、天津、广东巡演21场。巡演期间,团队携带的手提袋、马克杯、文化衫等数十种精美戏曲文创产品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这些文创产品均是以李树建“三部曲”为主要创意元素,请专业团队进行设计研发,为豫剧的传播另辟蹊径。

豫剧历史悠久,出过很多大艺术家、大剧作家,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非常不系统。2018年,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开始着手“中国豫剧丛书”的编撰工作,计划从豫剧的概论、历史、剧目、声腔、表演等10个方面,对豫剧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总结。

在一边走进各大高校、一边强化理论研究的同时,李树建还特别注意向海外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2月,李树建带着《程婴救孤》到美国纽约百老汇演出。“这是继京剧名家梅兰芳先生83年前到百老汇演出后,中国戏曲的再一次造访。”提起当时的经历,李树建感慨万分。

2015年8月,李树建带领河南豫剧院二团看家戏《程婴救孤》走进泰国曼谷King Power Aksra剧院。这个剧院是曼谷最现代化的剧院且从不加座,然而,由于当天来的观众过多,剧场最终加了80把椅子。一位泰国翻译家观看完演出后说,他翻译了一辈子的中国戏剧,有两部戏印象最深,一部是儿童剧《三打白骨精》,一部是中国豫剧《程婴救孤》,很感动,很伟大。

“戏曲大发展,有我民营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今年特别关注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今年他将就指导、帮扶民营院团的发展在两会上提出自己的设想。

在进京参加两会之前,李树建专门组织河南部分民营院团负责人座谈,了解他们的现状,听取他们的呼声,以搜集更多的典型事例为他们鼓与呼。目前,河南民营艺术院团有2239家,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发展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没场地、没资金、缺演员的老大难问题仍旧困扰着一些团体。“好女不嫁唱戏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秋麦两季回一次,掂回一袋脏衣裳。”这个顺口溜比较形象地折射了当下民营艺术院团演员艰苦的生活状态。

李树建认为,如今民营院团在传播发展传统戏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活跃在演出一线。他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民营院团每年最低演200场,每场1000名观众,一年算下来就能服务近4亿人次的观众。

“民营院团的演出无论是古装戏《杨家将》《岳母刺字》,还是现代戏中反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剧目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民营艺术院团更多的帮扶和支持。”李树建表示。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