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之美
只要目光稍一接触,
立刻就会有一种磁力把你的眼球
紧紧地吸引住。
那是南通蓝印花布。
那蓝印花布只有两种颜色,
一种是蓝,一种是白。
可就是这两种纯真的颜色却构成了
一种独特、奇异的和谐之美。
而这种独特、奇异的和谐之美
足可以超过无数艳丽丰富的美和
所有艳丽丰富的美的组合。
节选自《人文遗韵——江苏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性解读》
戴珩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享非遗故事,传承江苏精彩。4月3日,由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指导,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打造的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精彩非遗—分享·传承”分享系列活动走进了南通大学啬园校区,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作为现场嘉宾讲述南通蓝印花布精彩故事。
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元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一张照片 四世同堂
吴元新生于南通启东县,他的祖先在清末从苏州吴县迁移来南通时也把纺织和印染技艺带了过来。分享会上,吴元新从现场展示的一张四世同堂的照片回忆起儿时的故事。“奶奶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家里的衣服、被面都是家里人自己印染而成的,而我就是在纺纱织布声中长大的那个孩子。”照片中吴元新的母亲如今已经92岁高龄;女儿女婿目前都是南通大学蓝印花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是南通蓝印花布市级非遗传承人;年仅7岁的小孙女在蓝印花布博物馆长大,已经可以带领幼儿园的小朋友体验简单的印染工艺。从小受家庭耳濡目染影响,吴元新在17岁那年,第一个报名进入蓝印花布厂当学徒,这一干就是40年。
一生逐梦 遍地花开
“能够走进蓝印花布作坊,从事花布印染工作,普及推广传承印染技艺,这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毕生所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传承工作作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四十年来,经他之手抢救保护下的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遗存达三万余件;创新设计近千件蓝印花布纹样及饰品;亲手创新的蓝印花布作品三度获“山花奖”;设计的蓝印花布系列作品“凤戏牡丹”台布、“年年有余”挂饰、“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吴元新说:蓝印花布所有的图案都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都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所以老百姓喜欢,喜欢才能长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曾才为蓝印花布博物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吴元新现场带来了一只珍贵的枕头,聊起了蓝印花布博物馆这件来之不易的“镇馆之宝”的故事。在收集传统蓝印花布印染实物遗存过程中,吴元新在一位老奶奶家中对这只蓝印花布的枕头“一见钟情”,枕头制作甚是巧妙,蓝印花布的枕面,两侧是精致的缎面刺绣。在吴元新眼中这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跨界设计”之宝。他六次登门拜访,说服老奶奶的儿女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让这件“宝物”得以收藏在蓝印花布博物馆,流芳百世。
一项技艺 传承创新
吴元新受过很多荣誉,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十多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和客座研究员;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大工匠”;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山花奖个人“成就奖”;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遗先进个人;被中宣部、中国文联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除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的身份,他还是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院长,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等十多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
当天,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樊小东,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吉明明,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倪小平等领导,南通市200多位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00多位南通大学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分享活动。吴元新针对现场非遗传承人特别分享了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家族内部传承+高校+企业”良好互动发展的宝贵经验。特别提醒传承人除了技艺方面的传承,还可以每天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保护技艺的工作日常。
访谈间隙一首为南通蓝印花布量身定制的歌曲《蓝印花》,唱出了蓝印花布之美,唱出了手工艺人的勤劳智慧,唱出了大美南通深刻的文化底蕴;而一曲梅庵派古琴代表作《平沙落雁》则展示了南通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带来的蓝印花布服饰秀则让现场观众看到融入生活的蓝印花布源源不竭的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