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沉潜、塑造、认同与身份构建 “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策展工作手记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文 创建时间:2020-01-07 09:52:00

如果说近年来非遗展览的主要话题是“走进现代生活”,应当是没有争议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京津冀非遗联展”,从2016年的“匠艺致美”到2019年“寻匠务本”,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本文由2019年展览中的一个独立展示单元的工作手记辑录而成,客观呈现了非遗保护单位在推动项目发展中的思考过程。

策展手记

2019年“京津冀非遗联展”再次轮值至天津时,作为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单位,应当如何引领非遗传承人“走近”和“走进”现代生活?如何通过一个展览的策划过程,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所探索的工作内容和目标中各司其职的部分是什么?如何让观众“走近”和“走进”非遗?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成为本次展览的策划核心,这应当是非遗保护部门主持策展与其他策展人的本质区别。我们要做到:确定探索方向,组织能够表达的项目,引领能够表达的传承人和设计团队,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方式,实现多方对话。

沉潜和塑造

围绕“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话题引领探索方向,需要选择能够表达这一主题的项目。我们看到这个主题涉及的项目基本是在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别中,这两类项目面临的发展问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得到答案。无解的是,如何让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意识到问题并有能力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一个介质引导传承人去表达,这个介质还要具备设计团队能够深化的部分。因此,根据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别的共同属性,我们把表达的介质确定为“材料”。

木版年画互释展区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材料能够包容最多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这是由非遗保护单位主持策展工作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务必建立在“有容乃大”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以为材料为分类原则,将京津冀三地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出“金属、木材、水源、泥土”的构成物质,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由此为设计团队确定了视觉表达的切入点。

杨柳青木版年画拆解

下一个问题是解决金、木、水、火、土的材料与“京津冀”的地源关系,我们要做的第二个功课是找出在材料、工具、地源因素等属性相近的非遗项目,经过比对,确定出以下五组。

金属:景泰蓝制作技艺(京)、脱胎掐丝珐琅技艺(津);木版:杨柳青木版年画(津)、武强木版年画(冀);水源:芦台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火炼:北京料器(京)、汪氏琉璃手工技艺(津);土制:青砂器制作技艺(冀)、盆罐村制陶技艺(津)。

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过程,理想的情况是每组都应该包括三地的项目,但总是顾此失彼,一个月内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要不要凑数”来进行。直到有一天,有人为此发出“要是早有非遗就好了,这些东西怎么就没了呢”的感慨时,我们突然豁然开朗: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流变性,正诠释了工匠适应自然、与时俱进的创造力。由此确定了将“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项目互释”作为独立展示单元。

酿造工艺的互释绘制的蒸馏过程分解图

项目与表达介质确定后,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传承人提供的图片没有设计团队想要的元素,我们想表达的东西需要再创作,需要塑造新的视觉形象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材料与技艺,由此生发出对匠心、匠艺的认同感。

非遗保护单位无法替代设计师与传承人的身份,但我们追求的结果要求我们与他们一起“沉潜”到技艺的原点,逐个调研,引领他们共同追本溯源,回顾项目的自然条件、面临的问题、适应与改造过程。

设计团队考察天津芦台春酒酿造工艺

我们在现场要克服两种惯性:传承人流畅的推介话术、设计师喜欢抓取的直观效果,由此最终收获了可以阐发思考的五个角度:景泰蓝材料的持续性、年画画诀对创作的影响、酒的酿造工艺与水源的适应性、料器发展中制作原料的缺失、陶土制品反应出的与生活的关联性。

塑造和认同

非遗展示中最直观的是实物产品,我们要表达的五个角度更注重呈现非遗项目的发展源流和工艺演变,以及实物产品背后蕴含着的匠心、匠意。“沉潜”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研、采集项目素材、分析比对后,将三地非遗项目的地域分布、发展脉络以及传承过程中的演化流变通过二次创作呈现给观众。

蔚县青砂器

这种呈现方式蕴含了我们精心梳理的表达线索,最终的答案需要观众在观展过程中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体会而得出。我们希望在观展结束时,每位观众能够带着一份自己对非遗项目的解读离开,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关注非遗的保护。

共同深入回溯的过程激发了设计团队的创作热情,产生的结果是:景泰蓝的表达强调了铜丝的金属质感和蓝调的视觉效果,年画对应民间画诀拆解了60多处细节,酒的酿造工艺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比对,为青砂器绘制了地窑图,料器的缺失以亚克力棍创作的山水艺术品表达关切之情。

北京料器调研现场照片

设计团队用亚克力杆创作的山水装置

对此,河北蔚县青砂器非遗项目传承人王龙磊感触很深:“这次京津冀非遗联展在天津举办,这种新的展现形式让我找到了方向。前期策展团队专程来河北蔚县调研,本以为作为一般的采访问几个技艺问题、拍拍照就可以了,但调研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让我非常感动。这次展览将青砂器制作工艺,从原料、工具、制作过程都展示出来了,可以说呈现得非常完美。了解了青砂器的制作工艺以及我们所倾注的精力和智慧之后,很多观众在对我们的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应的,我们项目的知名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谈到本次非遗联展对他个人的影响时,王龙磊说:“之前都是独自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固守坚持,周围的人们对我从事的事业不了解,不认同,这让我有时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做下去。这次非遗联展极大地激励了我,这么多观众关注、认可我的作品,还有展会的举办者对我的支持,我对自己的事业更有信心了,我知道自己做了对的事情。”

展览现场小讲解员讲得入情入理

“塑造”和“认同”得到的结果是三方的:设计师、传承人和观众,举办非遗展览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展览本身,通过挖掘实践,我们对预设的目标更有信心。

身份构建

“通过展览形式呈现我们的工作思考”,非遗保护单位的策展人被这一本职目标构建了两重身份:一是提供策展思路的发起者身份,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充当协调控制者的身份,起到指挥和校准的作用。如果以绞扭力量作比喻的话,我们就是中间那个结,是所有力量的核心。

北京景泰蓝调研现场照片

在第一次实地调研料器的过程中,设计团队按常规步骤组织了拍摄。我们看到他的现场状态与我们的要求有偏差时,能够现场纠正和引领,这尤其重要。在具体策划时,我们提出对料器的制作原料用艺术创作的形式进行表现,这种适时的干预对设计团队的启发作用是明显的。

展览现场根据景泰蓝金属特性做的设计

展览是非遗保护单位发起的一次工作实践,需要经过成熟的思考和深入的过程,展览形式是将思考的成果得以拥有呈现的平台。沉潜于调研工作使我们有可能与设计师和传承人开展对话,找到聚合专业力量的角度;同时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保证不迷失在表面问题,把握探索的方向不跑偏,对自我身份构建有信心,这是决定我们最终工作成效的关键。

匠人正在制作景泰蓝

景泰蓝工艺流程手绘

本次展览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立意与表现形式有不尽然的地方,展览细节呈现不足,观众在理解认识上有难度。非遗保护工作从普及的角度来说,解读方式上还要探索具有亲和力的角度。同时,应当将调研过程作为前期宣传预热过程,提升关注度,增加对项目背景的了解。这些方面作为本次策展所产生的一个延伸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实践。

编辑:chenmo